基于耕地功能分化的“两块田”农地整治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中国耕地处于细碎化状态 | 第13页 |
1.1.2 中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 | 第13-14页 |
1.1.3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趋势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及设想的提出 | 第27-3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1.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7页 |
2.1.2 土地整理理论 | 第27页 |
2.1.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2.1.4 经济人理论 | 第28页 |
2.2“户均两块田”假设的提出 | 第28-31页 |
3 研究区选择与问卷设计 | 第31-37页 |
3.1 研究区及样本户选择 | 第31-32页 |
3.1.1 研究区的选取 | 第31页 |
3.1.2 研究区概况 | 第31-32页 |
3.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选取 | 第32-33页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2-33页 |
3.2.2 样本的选取 | 第33页 |
3.3 调查方案 | 第33页 |
3.4 样本描述与统计 | 第33-37页 |
4 耕地功能分化的外在因素分析 | 第37-47页 |
4.1 农户家庭劳动力分工情况 | 第37-41页 |
4.1.1 劳动力数量情况 | 第37-39页 |
4.1.2 劳动力年龄情况 | 第39-41页 |
4.2 家庭收入情况 | 第41-44页 |
4.2.1 家庭总收入情况 | 第41-42页 |
4.2.2 非农收入情况 | 第42页 |
4.2.3 农业收入情况 | 第42-44页 |
4.3 分析与小结 | 第44-47页 |
5 耕地功能分化的内在因素分析及耕地功能评价 | 第47-71页 |
5.1 耕地细碎化 | 第47-59页 |
5.1.1 研究区现状 | 第47-49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49-53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53-59页 |
5.1.4 小结 | 第59页 |
5.2 农村劳动力利用程度不足分析 | 第59-62页 |
5.2.1 劳动力投入情况 | 第60-61页 |
5.2.2 农村劳动力兼业情况 | 第61页 |
5.2.3 农村劳动力利用程度分析 | 第61-62页 |
5.2.4 小结 | 第62页 |
5.3 农户耕地功能评价 | 第62-69页 |
5.3.1 耕地主要功能分析 | 第63页 |
5.3.2 耕地功能评价 | 第63-65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6“户均两块田”耕地整治模式的实证分析 | 第71-83页 |
6.1 现有的耕地整治模式 | 第71-72页 |
6.1.1 现有耕地整治模式介绍 | 第71-72页 |
6.1.2 现有耕地整治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72页 |
6.2“户均两块田”的预期效果 | 第72-77页 |
6.2.1 研究区现状 | 第72-74页 |
6.2.2 研究区整治方案 | 第74-76页 |
6.2.3 整治后预期效果 | 第76-77页 |
6.3“户均两块田”与其他耕地整治模式的比较 | 第77-81页 |
6.3.1“户均两块田”与“土地园田化”的比较 | 第77-79页 |
6.3.2“户均两块田”与“一块田”的比较 | 第79-81页 |
6.4 小结 | 第81-83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4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