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先锋派的特点 | 第13-25页 |
| 1.1 否定艺术自律 | 第13-14页 |
| 1.2 批判艺术体制 | 第14-20页 |
| 1.2.1 对生产范畴的批判——打破个体生产 | 第16-17页 |
| 1.2.2 对接受范畴的批判—打破个人接受 | 第17-19页 |
| 1.2.3 对功能范畴的批判—艺术介入生活 | 第19-20页 |
| 1.3 先锋派作品的形式特点 | 第20-25页 |
| 1.3.1 结构的非有机性 | 第20-21页 |
| 1.3.2 偶然 | 第21-22页 |
| 1.3.3 拼贴(蒙太奇)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西方后先锋派对先锋派的背离 | 第25-29页 |
| 2.1 后先锋派丧失了先锋派的批判能力 | 第25-26页 |
| 2.2 后先锋派对资产阶级“作品”范畴的恢复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对先锋派的背离 | 第29-37页 |
| 3.1 孟京辉与他的“先锋派戏剧” | 第29-30页 |
| 3.2 孟京辉作品中的先锋性体现 | 第30-33页 |
| 3.3 孟京辉作品对先锋派背离的表现 | 第33-37页 |
| 3.3.1 对“先锋派”意义的模糊理解。 | 第33-35页 |
| 3.3.2 商业化的表现 | 第35-36页 |
| 3.3.3 模式化的表现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中西方当代“先锋派艺术”对先锋派背离的原因 | 第37-43页 |
| 4.1 “先锋”概念易与“先锋派”的概念相混淆 | 第37-38页 |
| 4.2 先锋派易被媚俗主义所利用 | 第38-41页 |
| 4.3 先锋派在中国遭受背离的特殊原因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