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区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27页 |
1.2.1国外研宄进展 | 第17-22页 |
1.2.2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3 我国公路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9-33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2.2 地貌类型 | 第30页 |
2.3 土壤成分 | 第30页 |
2.4 气候条件 | 第30页 |
2.5 植被情况 | 第30页 |
2.6 公路交通 | 第30-33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37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4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立地类型研究 | 第37-67页 |
4.1 概况 | 第37-39页 |
4.1.1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概念与属性 | 第37页 |
4.1.2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组成 | 第37-38页 |
4.1.3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的立地条件 | 第38-3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2.1试验区选择 | 第39页 |
4.2.2气象数据观测 | 第39页 |
4.2.3 土壤数据获取 | 第39-40页 |
4.3立地因子分析 | 第40-62页 |
4.3.1气象因子 | 第40-52页 |
4.3.2 土壤因子 | 第52-62页 |
4.4立地类型评价 | 第62-67页 |
5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评价 | 第67-79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72页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要点 | 第67-68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第68-72页 |
5.2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评价 | 第72-77页 |
5.2.1 数据获得 | 第72页 |
5.2.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72-77页 |
5.3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立地条件类型适用植物 | 第77页 |
5.4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适应性实证评价 | 第77-79页 |
6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植物配置评价 | 第79-113页 |
6.1 路体绿化常见植物配置类型 | 第79页 |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90页 |
6.2.1 评价指标确定 | 第80-87页 |
6.2.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87-88页 |
6.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88-89页 |
6.2.4 评价分值等级划分 | 第89-90页 |
6.3 路体绿化常见植物配置评价 | 第90-113页 |
6.3.1 结构要素领域评价 | 第91-97页 |
6.3.2 活力要素领域评价 | 第97-104页 |
6.3.3 功效要素领域评价 | 第104-109页 |
6.3.4 常见植物配置整体评价 | 第109-113页 |
7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特征评价 | 第113-131页 |
7.1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构建 | 第113-114页 |
7.1.1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概念与划分 | 第113页 |
7.1.2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功能 | 第113页 |
7.1.3 路体绿化景观单元的目标系统 | 第113页 |
7.1.4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评价 | 第113-114页 |
7.2 数据获取 | 第114页 |
7.2.1 资料收集 | 第114页 |
7.2.2 实地调查 | 第114页 |
7.3 评价方法 | 第114页 |
7.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4-121页 |
7.4.1 景观特征(B_1)评价指标 | 第115-116页 |
7.4.2 景观质量(B_2)评价指标 | 第116-119页 |
7.4.3 视觉效果(B_3)评价指标 | 第119-120页 |
7.4.4 植被及环境(B_4)评价指标 | 第120-121页 |
7.5 指标的赋值与量化 | 第121-122页 |
7.5.1 公众调查赋值量化法 | 第122页 |
7.5.2 调查处理法 | 第122页 |
7.5.3 DELPHI法 | 第122页 |
7.6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2-124页 |
7.6.1 调查评判 | 第122页 |
7.6.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122-123页 |
7.6.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3-124页 |
7.7 评价分级 | 第124页 |
7.8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景观单元实证评价 | 第124-131页 |
7.8.1 研究路段概况 | 第124-125页 |
7.8.2 景观单元划分 | 第125-126页 |
7.8.3 评价结果 | 第126-131页 |
8 华北平原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整体效果评价 | 第131-169页 |
8.1 评价模型构建基本原则 | 第131-132页 |
8.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2-135页 |
8.2.1 评价指标分析模型 | 第132-133页 |
8.2.2 指标层-准则层指标的确定 | 第133-135页 |
8.3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 第135-138页 |
8.3.1 结构方程方法 | 第135-136页 |
8.3.2 检验结果 | 第136-138页 |
8.4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8页 |
8.5 评价指标分级 | 第138-150页 |
8.5.1 环境领域评价指标(B_1) | 第138-140页 |
8.5.2 安全领域评价指标(B_2) | 第140-145页 |
8.5.3 景观领域评价指标(B_3) | 第145-149页 |
8.5.4 经济领域评价指标(B_4) | 第149-150页 |
8.6 评价模型构建 | 第150-152页 |
8.6.1 序关系分析法权重分配模型建立 | 第150-151页 |
8.6.2 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组合权重修正模型 | 第151-152页 |
8.7 整体评价方法 | 第152-153页 |
8.7.1 整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52-153页 |
8.7.2 指标值数据标准化 | 第153页 |
8.7.3 整体评价指数分级 | 第153页 |
8.8 高等级公路路体绿化整体效果实证评价 | 第153-169页 |
8.8.1 研究路段概况 | 第153-155页 |
8.8.2 数据获取 | 第155-158页 |
8.8.3 数据处理 | 第158-159页 |
8.8.4 权重分配 | 第159-161页 |
8.8.5 评价结果 | 第161-16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3页 |
9.1 结论 | 第169-170页 |
9.2 创新点 | 第170页 |
9.3 展望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附表 | 第183-185页 |
个人简介 | 第185-187页 |
导师简介 | 第187-189页 |
获得成果 | 第189-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