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7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偶氮染料废水特征 | 第11-12页 |
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工艺 | 第12-13页 |
1.3.1 物理法 | 第12页 |
1.3.2 化学法 | 第12页 |
1.3.3 生物法 | 第12-13页 |
1.4 偶氮染料的厌氧生物处理 | 第13-19页 |
1.4.1 高效菌株的筛选 | 第13-15页 |
1.4.2 活性污泥的驯化与培养 | 第15-16页 |
1.4.3 电子供体的选用 | 第16-19页 |
1.5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选用 | 第19-22页 |
1.6 厌氧/好氧生物组合工艺的选用 | 第22-23页 |
1.7 偶氮染料废水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8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8.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3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药品 | 第28-3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4.1 UABF/MBBR的启动和运行 | 第30-31页 |
2.4.2 静态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4.3 EPS提取方法 | 第32-33页 |
2.4.4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方法 | 第33-34页 |
2.5 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2.5.1 水质指标的测试 | 第34页 |
2.5.2 气体测定 | 第34页 |
2.5.3 废水中间产物和挥发酸测定 | 第34-35页 |
2.5.4 EPS特征的测定 | 第35页 |
2.5.5 生物毒性测定 | 第35页 |
2.5.6 比表面积测定 | 第35-37页 |
3 UABF/好氧MBBR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效能的研究 | 第37-75页 |
3.1 UABF的选用 | 第37-40页 |
3.2 UABF的启动 | 第40-41页 |
3.3 UABF运行参数的优化 | 第41-44页 |
3.3.1 填料填充比的优化 | 第41-43页 |
3.3.2 HRT的确定 | 第43-44页 |
3.4 UABF各部分功能的研究 | 第44-48页 |
3.5 UABF高效降解染料的机制研究 | 第48-53页 |
3.6 好氧MBBR的选用 | 第53-64页 |
3.6.1 好氧MBBR的启动 | 第54-64页 |
3.7 UABF/好氧MBBR组合工艺的运行研究 | 第64-73页 |
3.7.1 染料负荷对组合工艺的影响 | 第64-69页 |
3.7.2 外加碳源对组合工艺的影响 | 第69-7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X-GRL的厌氧生物过程研究 | 第75-99页 |
4.1 X-GRL厌氧吸附过程 | 第75-82页 |
4.1.1 环境条件对X-GRL厌氧生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4.1.2 厌氧污泥吸附X-GRL的特征研究 | 第77-80页 |
4.1.3 厌氧污泥吸附X-GRL的机理探讨 | 第80-82页 |
4.2 碳源充足条件下X-GRL的厌氧生物转化机制研究 | 第82-91页 |
4.2.1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82-85页 |
4.2.2 X-GRL的厌氧生物转化过程 | 第85-91页 |
4.3 碳源不足条件下X-GRL的厌氧生物转化 | 第91-97页 |
4.3.1 碳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91-93页 |
4.3.2 碳源不足条件下X-GRL厌氧生物转化过程 | 第93-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偶氮染料废水生物毒性对生物膜特征的影响 | 第99-121页 |
5.1 X-GRL对厌氧生物膜特征的影响 | 第99-107页 |
5.1.1 EPS结构的影响 | 第99-104页 |
5.1.2 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1.3 厌氧生物膜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抵抗机制 | 第107页 |
5.2 废水生物毒性对好氧生物膜特征的影响 | 第107-120页 |
5.2.1 废水生物毒性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107-114页 |
5.2.2 EPS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2.3 废水生物毒性对成熟好氧生物膜特征的影响 | 第116-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6.1 结论 | 第121-122页 |
6.2 创新点 | 第122页 |
6.3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个人简介 | 第133-135页 |
导师简介 | 第135-137页 |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