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2-34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滇东高原夷平面岩溶研究第16-21页
        1.2.2 分水岭地带岩溶工程建设第21-23页
        1.2.3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第23-27页
        1.2.4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帷幕第27-30页
        1.2.5 存在问题第30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0-32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1.3.2 论文技术路线第32页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第32-34页
第2章 滇东山原区的地质背景条件第34-44页
    2.1 滇东高原的形成与演化第34-36页
    2.2 地形地貌第36-40页
    2.3 地层岩性第40页
    2.4 地质构造第40-43页
    2.5 新构造运动第43-44页
第3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第44-68页
    3.1 概述第44页
    3.2 可溶岩层位及其展布特征第44-49页
    3.3 岩溶发育形态组合第49-57页
        3.3.1 地表岩溶形态组合形式第50-51页
        3.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第51-57页
    3.4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第57-64页
        3.4.1 岩性第57-58页
        3.4.2 地质构造第58-62页
        3.4.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第62-64页
    3.5 山原区岩溶发育规律第64-68页
        3.5.1 岩溶发育的总体特征第64-65页
        3.5.2 岩溶的空间发育规律第65-68页
第4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水系统第68-100页
    4.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第68-69页
    4.2 岩溶含水系统第69-78页
        4.2.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第69-75页
        4.2.2 岩溶含水系统的类型及分布第75-78页
    4.3 岩溶水流动系统第78-91页
        4.3.1 山原区地下水循环交替类型第78-79页
        4.3.2 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第79-86页
        4.3.3 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第86-91页
    4.4 研究区内岩溶水系统的级别和类型第91-95页
        4.4.1 地下水系统级别的划分原则第91页
        4.4.2 研究区的岩溶水系统分级第91-92页
        4.4.3 三级岩溶水系统类型第92-95页
    4.5 研究实例:黑滩河-八哥洞-老凹洞三级岩溶水系统分析第95-100页
        4.5.1 岩溶水系统特征第95-99页
        4.5.2 四级岩溶水系统特征第99-100页
第5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渗漏的主要地质模式第100-118页
    5.1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的特点第100页
    5.2 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分类第100-101页
    5.3 非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第101-105页
        5.3.1 玄武岩地区水库渗漏第101-102页
        5.3.2 第三系或第四系地区水库渗漏第102-103页
        5.3.3 渗漏的地质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第103-105页
    5.4 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第105-118页
        5.4.1 既有渗漏实例第105页
        5.4.2 渗漏模式划分第105-107页
        5.4.3 常规渗漏型第107-110页
        5.4.4 向远-深切侵蚀基准面渗漏型第110-117页
        5.4.5 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第118-139页
    6.1 水库岩溶渗漏的传统评判方法第118-120页
    6.2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第120-124页
        6.2.1 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评判流程第120-122页
        6.2.2 岩溶渗漏评判的控制要素第122-124页
    6.3 水库岩溶渗漏计算及允许渗漏量评判第124-127页
        6.3.1 岩溶渗漏量计算方法第124-126页
        6.3.2 允许渗漏量标准第126-127页
    6.4 黑滩河水库岩溶渗漏评判第127-139页
        6.4.1 沾益县黑滩河水库基本情况第127-129页
        6.4.1 蓄水 1990m高程时左岸潜在渗漏评价第129-131页
        6.4.2 蓄水 1990m高程时右岸潜在渗漏评价第131-134页
        6.4.3 渗漏量评价第134-139页
第7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处置可行性分析-以黑滩河水库为例第139-155页
    7.1 水库防渗适宜性评价第139-140页
    7.2 岩溶水库区防渗处理方式探讨第140-145页
        7.2.1 目前岩溶水库的主要防渗方式第140-142页
        7.2.2 防渗帷幕设计中的一些要素第142-145页
    7.3 黑滩河水库防渗帷幕方案的论证第145-155页
        7.3.1 黑滩河水库防渗方案的选择第145-146页
        7.3.2 防渗帷幕的位置第146页
        7.3.3 防渗帷幕的深度第146-147页
        7.3.4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渗漏量及渗流场分析第147-151页
        7.3.5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经济性对比分析第151-155页
结论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伏牛溪油库扩建工程风险评价研究
下一篇:黄岛—昌邑重质化工原料管道输油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