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32页 |
1.2.1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能量冲击研究 | 第13-26页 |
1.2.2 复合材料层合板剩余压缩强度研究 | 第26-28页 |
1.2.3 复合材料夹芯结构低能量冲击研究 | 第28-31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能量冲击试验研究 | 第34-57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层合板低能量冲击试验 | 第34-40页 |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40-56页 |
2.3.1 冲击后试件外观 | 第40页 |
2.3.2 冲击力时程曲线 | 第40-45页 |
2.3.3 位移时程曲线 | 第45-48页 |
2.3.4 应变时程曲线 | 第48-53页 |
2.3.5 位移-冲击力 | 第53-54页 |
2.3.6 冲击能量-冲击力 | 第54页 |
2.3.7 位移-冲击能量 | 第54-55页 |
2.3.8 时间-冲击速度 | 第55-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能量冲击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研究 | 第57-75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凹坑深度 | 第57-59页 |
3.3 损伤面积 | 第59-65页 |
3.4 分层损伤面积处理 | 第65-68页 |
3.5 剩余压缩强度 | 第68-74页 |
3.5.1 剩余压缩强度试验 | 第68-69页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能量冲击数值模拟 | 第75-89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损伤判据和材料性能退化方案 | 第75-81页 |
4.2.1 层内损伤 | 第75-77页 |
4.2.2 层间损伤 | 第77-80页 |
4.2.3 分析流程 | 第80页 |
4.2.4 压缩计算 | 第80-81页 |
4.3 数值结果分析 | 第81-88页 |
4.3.1 模型验证 | 第81-82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4.3.3 不同铺层对比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复合材料泡沫夹芯板低能量冲击试验研究 | 第89-107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泡沫夹芯板低能量冲击试验 | 第89-93页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93-106页 |
5.3.1 破坏模式 | 第93页 |
5.3.2 不同冲击能量试验 | 第93-97页 |
5.3.3 不同泡沫夹芯试验与分析 | 第97-101页 |
5.3.4 不同冲头对验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5.3.5 超声波C扫描试验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复合材料泡沫夹芯板低能量冲击数值模拟 | 第107-118页 |
6.1 引言 | 第107页 |
6.2 泡沫夹芯本构 | 第107-112页 |
6.2.1 各项同性强化模型 | 第107-109页 |
6.2.2 体积强化模型 | 第109-110页 |
6.2.3 层间粘结作用 | 第110-112页 |
6.3 计算模型与有效性验证 | 第112-117页 |
6.3.1 计算模型 | 第112-114页 |
6.3.2 有效性验证 | 第114-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复合材料泡沫夹层结构低能量冲击及剩余强度数值分析 | 第118-131页 |
7.1 引言 | 第118页 |
7.2 数值分析 | 第118-130页 |
7.2.1 模型简化与冲击区域划分 | 第118-119页 |
7.2.2 冲头模型 | 第119-120页 |
7.2.3 结构模型 | 第120-121页 |
7.2.4 计算结果 | 第121-130页 |
7.3 总结 | 第130-13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1-132页 |
8.2 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附件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