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瓷绝缘子故障检测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绝缘子故障无损监测方法 | 第10-12页 |
1.2.2 瓷绝缘子振动声学故障检测原理 | 第12-14页 |
1.3 ARM嵌入式应用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SCT软件分析系统硬件基础 | 第16-24页 |
2.1 嵌入式平台介绍 | 第16页 |
2.2 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 | 第16-18页 |
2.2.1 开机UI | 第17页 |
2.2.2 触摸屏校准 | 第17页 |
2.2.3 SD卡存储或U盘 | 第17-18页 |
2.3 使用visual studio 2005编程 | 第18-21页 |
2.3.1 wince 6.0开发环境搭建 | 第18-19页 |
2.3.2 安装wince 6.0及补丁 | 第19-20页 |
2.3.3 安装wince 6.0 SDK | 第20页 |
2.3.4 使用MFC为智能设备编程 | 第20-21页 |
2.4 检测装置(下位机)与上位机通讯 | 第21-22页 |
2.4.1 有线USB通讯 | 第21页 |
2.4.2 其他连接方式 | 第21-22页 |
2.5 数据存储格式WAV介绍 | 第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瓷绝缘子软件分析系统设计 | 第24-40页 |
3.1 SCT软件分析系统功能介绍 | 第24页 |
3.2 SCT软件分析系统工作流程 | 第24-25页 |
3.3 信号处理 | 第25-36页 |
3.3.1 常见信号处理方法比较 | 第25-26页 |
3.3.2 傅里叶变换 | 第26-28页 |
3.3.3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第28-30页 |
3.3.4 分裂基FFT算法 | 第30-32页 |
3.3.5 频率泄露 | 第32-34页 |
3.3.6 曲线平滑 | 第34页 |
3.3.7 寻峰与故障识别 | 第34-36页 |
3.4 平台优化技术 | 第36-38页 |
3.4.1 波形绘制 | 第36-37页 |
3.4.2 多线程技术 | 第37-38页 |
3.4.3 双缓冲位图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SCT软件分析系统的实现 | 第40-58页 |
4.1 DLL的使用 | 第40-41页 |
4.2 自定义文件打开对话框 | 第41-43页 |
4.3 WAV文件处理 | 第43-44页 |
4.4 时域加窗 | 第44-45页 |
4.5 分裂基FFT计算 | 第45-47页 |
4.6 功率能量计算 | 第47页 |
4.7 曲线平滑 | 第47-48页 |
4.8 寻峰算法 | 第48-49页 |
4.9 波形绘制 | 第49-54页 |
4.9.1 自定义按钮类的类型结构 | 第49-51页 |
4.9.2 CreateBtn-创建按钮 | 第51页 |
4.9.3 OnDrawItem-绘制按钮 | 第51-52页 |
4.9.4 DrawUnits-绘制坐标尺 | 第52页 |
4.9.5 DrawAxis-绘制坐标轴和网格线 | 第52-53页 |
4.9.6 Plotf-绘制波形曲线 | 第53-54页 |
4.10 UI和逻辑的多线程实现 | 第54-56页 |
4.10.1 UI的多线程机制 | 第54-55页 |
4.10.2 逻辑任务的多线程机制 | 第55-56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SCT分析软件成果展示 | 第58-74页 |
5.1 SCT软件主界面 | 第58页 |
5.2 文件打开对话框 | 第58-60页 |
5.3 原始波形显示 | 第60-63页 |
5.3.1 采集不完整或无效原始波形 | 第60-61页 |
5.3.2 有效的原始波形 | 第61-63页 |
5.4 FFT变换后能量谱图 | 第63-70页 |
5.4.1 加窗前后对比图 | 第63-65页 |
5.4.2 滤波前后FFT效果图展示 | 第65-66页 |
5.4.3 MATLAB计算FFT效果图 | 第66-68页 |
5.4.4 完好瓷支柱绝缘子的FFT实测图 | 第68-69页 |
5.4.5 缺陷瓷支柱绝缘子的FFT实测图 | 第69-70页 |
5.5 无线传输测试效果 | 第70-72页 |
5.5.1 wince无线上网选择示意图 | 第70页 |
5.5.2 无线传输的服务器和客户端集成软件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4-7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一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