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明道—雕塑艺术创作中物与道的关系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9-10页 |
| (1)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9页 |
| (2)创作研究法 | 第9-10页 |
| 一、道和雕塑艺术 | 第10-12页 |
| 1 道是什么 | 第10页 |
| 2 雕塑是什么 | 第10-11页 |
| 3 道和雕塑的关系 | 第11-12页 |
| 二、认识老庄思想中的美 | 第12-13页 |
| 三、体现道的艺术精神的代表人物 | 第13-17页 |
| 1 嵇康 | 第13-14页 |
| 2 王羲之 | 第14-15页 |
| 3 陶渊明 | 第15页 |
| 4 朱耷 | 第15-16页 |
| 5 霍去病墓雕塑 | 第16-17页 |
| 四、怎么样得道 | 第17-20页 |
| 1、心斋和坐忘 | 第17-18页 |
| (1)心斋的方法 | 第17-18页 |
| (2)坐忘的方法 | 第18页 |
| 2、与自然物化 | 第18-19页 |
| 3、在自然中寻找美 | 第19-20页 |
| 五、雕塑创作怎样入道 | 第20-22页 |
| 1、由技入道 | 第20-21页 |
| 2、器与道的探索 | 第21-22页 |
| 六、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代表人物 | 第22-27页 |
| 1 吴为山 | 第22-24页 |
| 2 陈云岗 | 第24-25页 |
| 3 展望 | 第25页 |
| 4 傅中望 | 第25-26页 |
| 5 朱铭 | 第26-27页 |
| 七、个人雕塑创作中物与道的探索 | 第27-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