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58页 |
1.1 水稻纹枯病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1.1 水稻纹枯病 | 第16-25页 |
1.1.1.1 水稻纹枯病特征 | 第16-19页 |
1.1.1.1.1 水稻纹枯病症状 | 第16-17页 |
1.1.1.1.2 水稻纹枯病病原物 | 第17-18页 |
1.1.1.1.3 水稻纹枯病病害循环 | 第18-19页 |
1.1.1.1.4 发病因素 | 第19页 |
1.1.1.2 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 | 第19-22页 |
1.1.1.2.1 机械穿透作用 | 第19-20页 |
1.1.1.2.2 化学致病作用 | 第20-22页 |
1.1.1.3 水稻抗纹枯病机理 | 第22-25页 |
1.1.1.3.1 被动抗病性 | 第22-23页 |
1.1.1.3.2 主动抗病性 | 第23-25页 |
1.1.2 抗纹枯病QTL定位与克隆进展 | 第25-26页 |
1.2 水稻抗纹枯病转基因育种研究 | 第26-30页 |
1.2.1 抗真菌蛋白基因 | 第26-29页 |
1.2.1.1 几丁质酶基因 | 第26-27页 |
1.2.1.2 β-1,3-葡聚糖酶基因 | 第27页 |
1.2.1.3 病程相关蛋白 | 第27-28页 |
1.2.1.4 多聚半乳糖酵酸酶抑制蛋白 | 第28页 |
1.2.1.5 其他 | 第28-29页 |
1.2.2 植物激素途径相关基因 | 第29-30页 |
1.3 植物抗病机制 | 第30-54页 |
1.3.1 植物免疫机制 | 第30-33页 |
1.3.1.1 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TI) | 第31-32页 |
1.3.1.2 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TI) | 第32页 |
1.3.1.3 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 第32-33页 |
1.3.2 植物抗病性 | 第33-37页 |
1.3.2.1 NBS-LRR类抗性基因 | 第35-36页 |
1.3.2.2 STK/PK类抗性基因 | 第36页 |
1.3.2.3 LRR-TM类抗性基因 | 第36页 |
1.3.2.4 其他类抗性基因 | 第36-37页 |
1.3.3 植物激素在抗病中的作用 | 第37-47页 |
1.3.3.1 水杨酸 | 第37-39页 |
1.3.3.2 乙烯 | 第39-42页 |
1.3.3.3 茉莉酸 | 第42-44页 |
1.3.3.4 其他激素 | 第44-46页 |
1.3.3.5 各激素在防卫反应中的交叉互作 | 第46-47页 |
1.3.4 CK对腐生型病原菌的抗性研究 | 第47-54页 |
1.3.4.1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 第48-50页 |
1.3.4.2 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50-52页 |
1.3.4.3 细胞分裂素与其他激素间的交叉互作 | 第52-54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4-58页 |
1.4.1 病程相关基因OsOSM1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 第54-55页 |
1.4.2 提高水稻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强水稻纹枯病抗性的研究 | 第55-56页 |
1.4.3 抗病QTLqSB-11~(LE)的功能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58-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2.1.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58页 |
2.1.2 菌株与质粒 | 第58页 |
2.1.3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58页 |
2.1.4 所用引物 | 第5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8-65页 |
2.2.1 系统发生树分析 | 第58-59页 |
2.2.2 病原菌接种方法 | 第59-60页 |
2.2.3 激素处理 | 第60-61页 |
2.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页 |
2.2.5 质粒DNA的制备 | 第61-62页 |
2.2.5.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1-62页 |
2.2.5.2 质粒的转化 | 第62页 |
2.2.5.3 质粒的提取 | 第62页 |
2.2.6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62页 |
2.2.7 DNA提取和PCR分析 | 第62页 |
2.2.8 RNA提取、反转录和qRT-PCR分析 | 第62页 |
2.2.9 亚细胞定位 | 第62页 |
2.2.9.1 烟草注射异源表达蛋白 | 第62页 |
2.2.9.2 水稻原生质体表达蛋白 | 第62页 |
2.2.10 乙烯释放率测定 | 第62-63页 |
2.2.11 水稻还原性氧ROS的检测 | 第63页 |
2.2.12 细胞分裂素测定 | 第63页 |
2.2.1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63页 |
2.2.14 台盼蓝染色 | 第63-64页 |
2.2.15 农艺性状考查 | 第64页 |
2.2.16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4页 |
2.2.17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65-100页 |
3.1 超表达OsOSMl可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65-74页 |
3.1.1 水稻中osmoti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5-67页 |
3.1.2 在抗病品种中OsOSM1的表达受纹枯病诱导 | 第67-68页 |
3.1.3 超表达OsOSM1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68-69页 |
3.1.4 适当增强OsOSM1表达不影响水稻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形成 | 第69-71页 |
3.1.5 OsOSM1定位在质膜上 | 第71-72页 |
3.1.6 OsOSM1参与JA信号调控途径 | 第72-74页 |
3.2 提高细胞分裂素含量可显著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74-86页 |
3.2.1 外源喷施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可减轻纹枯病病情 | 第74-75页 |
3.2.2 内源提高细胞分裂素水平的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第75-77页 |
3.2.3 提高内源CK含量可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77-79页 |
3.2.4 降低CK含量明显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感病性 | 第79-81页 |
3.2.5 一个与CK信号相关的滞绿突变体可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81-86页 |
3.3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11~(LE)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86-100页 |
3.3.1 qSB-11~(LE)的克隆 | 第86-90页 |
3.3.2 ORF10在水稻自然品种群体中的序列变异分析 | 第90-91页 |
3.3.3 ORF10的表达模式 | 第91-92页 |
3.3.4 ORF10的亚细胞定位 | 第92-93页 |
3.3.5 ORF10-RNAi转基因系的转录组分析 | 第93-95页 |
3.3.6 ORF10参与ET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的研究 | 第95-97页 |
3.3.7 ORF10参与水稻已知PAMPs因子诱导的PTI信号途径的研究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0-108页 |
4.1 OsOSM1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 第100-101页 |
4.2 增加CK含量提高纹枯病抗性是可行的 | 第101-104页 |
4.2.1 调节CK合成和降解途径相关基因能够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第101-102页 |
4.2.2 通过筛选高CK含量的水稻自然种质可加速水稻抗纹枯病育种进展 | 第102-103页 |
4.2.3 CK含量增加对纹枯病的抗性机制 | 第103-104页 |
4.3 ORF10的克隆、抗病功能及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 第104-108页 |
4.3.1 ORF10的克隆及抗病功能 | 第104-106页 |
4.3.2 ORF10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 第106-108页 |
全文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1页 |
附录 | 第131-147页 |
附录1 本论文中所用引物引物 | 第131-133页 |
附录2 改进后的0-9级纹枯病病级评价标准 | 第133-134页 |
附录3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34页 |
附录4 农杆菌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34-135页 |
附录5 大肠杆菌化学转化法 | 第135页 |
附录6 农杆菌电击转化法 | 第135页 |
附录7 质粒的提取 | 第135-136页 |
附件8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流程 | 第136-137页 |
附录9 CTAB法提取水稻叶片总DNA | 第137-138页 |
附录10 Trizol法提取水稻总RNA | 第138页 |
附录11 烟草注射异源表达蛋白 | 第138-139页 |
附录12 水稻原生质体表达蛋白 | 第139-140页 |
附录13 乙烯释放率测定 | 第140页 |
附录14 水稻还原性氧ROS的检测 | 第140-142页 |
附件15 水稻中35个含有thaumatin结构域的基因的信息 | 第142-145页 |
附录16 进行ORF10测序的82份水稻种质信息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