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水污染 | 第7-9页 |
1.1.1 水污染的现状 | 第7页 |
1.1.2 水污染的危害 | 第7-8页 |
1.1.3 水污染的原因 | 第8-9页 |
1.2 水体染料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9-10页 |
1.2.1 物理法 | 第9页 |
1.2.2 化学法 | 第9-10页 |
1.2.3 生物法 | 第10页 |
1.2.4 联合法 | 第10页 |
1.3 光催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4 BiOCl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1 BiOCl微观结构的控制 | 第11-12页 |
1.4.2 BiOCl光催化剂的固定化 | 第12页 |
1.4.3 BiOCl的可见光拓展 | 第12页 |
1.4.4 BiOCl光催化材料原理研究 | 第12-1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5-1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5-19页 |
第三章 从BiOCl到BiOF、Bi_7F_(11)O_5和BiF_3的转化及机理的研究 | 第19-43页 |
3.1 引言 | 第19-20页 |
3.2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3.2.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3.2.3 光催化实验 | 第21页 |
3.2.4 理论计算 | 第21页 |
3.3 NH4F量的增加对样品的影响 | 第21-29页 |
3.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1-26页 |
3.3.2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26-29页 |
3.4 氟源对样品的影响 | 第29-33页 |
3.4.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2页 |
3.4.2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32-33页 |
3.5 反应介质对样品的影响 | 第33-37页 |
3.5.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6页 |
3.5.2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36-37页 |
3.6 理论计算 | 第37-40页 |
3.7 转化机理 | 第40-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Bi_7F_(11)O_5/BiOCl异质结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3-56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43-45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2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44页 |
4.2.3 光催化实验 | 第44-45页 |
4.2.4 理论计算 | 第45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45-55页 |
4.3.1 样品的形貌与结构 | 第45-47页 |
4.3.2 样品的光化学性质和理论计算 | 第47-50页 |
4.3.3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50-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总结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