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法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6页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老子韩非列传》的启示 | 第13-15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一章 老子及其法思想 | 第26-50页 |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 第26-31页 |
一、老子其人 | 第26-27页 |
二、《老子》其书 | 第27-29页 |
三、老子后学及演变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老子》的主要思想 | 第31-38页 |
一、《老子》的思想渊源 | 第31-32页 |
二、《老子》思想概述 | 第32-38页 |
第三节 老子的法思想探微 | 第38-50页 |
一、老子的立法思想及法律目的论 | 第38-40页 |
二、老子的执法及司法思想 | 第40-45页 |
三、老子的犯罪预防思想 | 第45-50页 |
第二章 黄老学派及其道法思想 | 第50-147页 |
第一节 黄老学派述要 | 第50-58页 |
一、黄老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 第50-54页 |
二、黄老学派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 第54-58页 |
第二节 《黄帝四经》及其道法思想 | 第58-78页 |
一、《黄帝四经》的书名及其成书年代 | 第58-59页 |
二、《黄帝四经》的道法思想 | 第59-78页 |
第三节 《管子》及其道法思想 | 第78-100页 |
一、管仲与《管子》 | 第78页 |
二、《管子》的道法思想 | 第78-100页 |
第四节 《文子》及其道法思想 | 第100-130页 |
一、《文子》其人其书再认识 | 第100-110页 |
二、《文子》的道法思想 | 第110-130页 |
第五节 《鹖冠子》及其道法思想 | 第130-147页 |
一、《鹖冠子》的真伪问题 | 第130-133页 |
二、《鹖冠子》的道法思想 | 第133-147页 |
第三章 法家学派及其道法思想 | 第147-190页 |
第一节 早期法家 | 第147-151页 |
一、先秦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47-150页 |
二、法家的由来和界定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本於黄老而主刑名——申不害及其道法思想 | 第151-159页 |
一、申不害及其思想特点 | 第151-152页 |
二、申不害的道法思想 | 第152-159页 |
第三节 由道到法的“转关”——慎到及其道法思想 | 第159-170页 |
一、慎到及其学派归属 | 第159-160页 |
二、慎到的道法思想 | 第160-170页 |
第四节 法家之道法思想集大成者——韩非 | 第170-190页 |
一、从《老子韩非列传》看道法之渊源 | 第170-173页 |
二、从《解老》、《喻老》等篇看道法之联系 | 第173-178页 |
三、《韩非子》其他诸篇的道法思想 | 第178-190页 |
第四章 黄老学派和法家学派之道法思想比较 | 第190-213页 |
第一节 先秦黄老学派道法思想特点和总结 | 第190-197页 |
一、以道统法,道为其本 | 第190-194页 |
二、循道行法,法为其用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先秦法家学派道法思想特点和总结 | 第197-200页 |
一、援道入法,道法交融 | 第197-199页 |
二、道为法用,以法统道 | 第199-200页 |
第三节 黄老及法家学派的道法思想之异同 | 第200-213页 |
一、相同历史大背景下的相互吸收、改造和融合 | 第200-203页 |
二、黄老及法家学派道法思想之差异 | 第203-213页 |
第五章 道法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 第213-228页 |
第一节 道法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213-216页 |
一、黄老道法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213-215页 |
二、法家道法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215-216页 |
第二节 先秦道法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 | 第216-228页 |
一、无为而治的借鉴意义 | 第216-219页 |
二、“法”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219-222页 |
三、“治吏”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222-228页 |
结语 | 第228-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7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7-238页 |
后记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