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体健康视野下的斯宅传统民居研究--以千柱屋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传统民居 | 第11-12页 |
1.2.2 人居环境 | 第12页 |
1.2.3 人体健康 | 第12页 |
1.3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1 国外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外乡土建筑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4.1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内传统民居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1.5.1 资料获取方法 | 第15-16页 |
1.5.2 对象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浙江斯宅传统村落概述 | 第19-24页 |
2.1 地理环境及其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1.1 斯宅传统村落地理特征 | 第19页 |
2.1.2 斯宅传统村落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2 斯宅传统村落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页 |
2.3 斯宅传统村落文化 | 第20-22页 |
2.3.1 宗法制度 | 第20-21页 |
2.3.2 耕读文化 | 第21-22页 |
2.3.3 建筑文化 | 第22页 |
2.4 斯宅传统村落的规划与布局 | 第22-24页 |
3 生命体视角下探析斯宅村总体布局 | 第24-38页 |
3.1 斯宅传统村落生命体 | 第24-25页 |
3.1.1 人工生命学科对生命体的概述 | 第24页 |
3.1.2 传统村落与生命体的比较 | 第24页 |
3.1.3 传统村落是一个生命体 | 第24-25页 |
3.1.4 斯宅传统村落生命体特征 | 第25页 |
3.2 斯宅村生命体解读 | 第25-31页 |
3.2.1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村落自适应 | 第25-27页 |
3.2.2 村落道路规划的应激性体现 | 第27-28页 |
3.2.3 提供新陈代谢功能的水系布局与植被资源 | 第28-30页 |
3.2.4 村落文化的遗传内涵 | 第30页 |
3.2.5 具有“自愈合”性能的进化和生长发育 | 第30-31页 |
3.3 中医学概念、发展历程、特征及对生命体认识 | 第31-33页 |
3.3.1 中医学概念 | 第31-32页 |
3.3.2 中医学发展历程 | 第32页 |
3.3.3 中医特征 | 第32页 |
3.3.4 中医学对生命体的认识 | 第32-33页 |
3.4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斯宅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33-36页 |
3.4.1 提炼的过程 | 第33页 |
3.4.2 人体健康的体现 | 第33-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声景观视角下探析斯宅村总体环境 | 第38-49页 |
4.1 声景观与传统村落声景观 | 第38-40页 |
4.1.1 声景观概念 | 第38页 |
4.1.2 声景观的三要素 | 第38-39页 |
4.1.3 传统村落声景观及作用 | 第39-40页 |
4.2 斯宅“村落声景观”解读 | 第40-45页 |
4.2.1 自然声景观 | 第40-43页 |
4.2.2 生活声景观 | 第43-44页 |
4.2.3 历史文化声景观 | 第44-45页 |
4.3 传统村落声景观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45-47页 |
4.3.1 自然声景观 | 第45-46页 |
4.3.2 生活声景观 | 第46页 |
4.3.3 历史文化声景观 | 第46-47页 |
4.4 居民对不同声景观喜好度的问卷调查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风水科学性视角下探析千柱屋单体选址 | 第49-58页 |
5.1 千柱屋传统民居概况 | 第49-52页 |
5.1.1 千柱屋传统民居空间形态 | 第49-50页 |
5.1.2 千柱屋传统民居“三雕”艺术 | 第50-52页 |
5.2 风水学说 | 第52页 |
5.2.1 风水学说概况 | 第52页 |
5.2.2 风水学说科学性 | 第52页 |
5.3 千柱屋风水科学性体现 | 第52-56页 |
5.3.1 枕山、环水、面屏理论所体现的科学性 | 第53-54页 |
5.3.2 过白理论所体现的科学性 | 第54-55页 |
5.3.3 太极八卦所体现的科学性 | 第55-56页 |
5.4 千柱屋风水科学性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56-57页 |
5.4.1 枕山、环水、面屏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56-57页 |
5.4.2 过白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57页 |
5.4.3 太极八卦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弹性视角下探析千柱屋单体微气候 | 第58-89页 |
6.1 弹性 | 第58页 |
6.2 斯宅村区域气候特征 | 第58页 |
6.3 斯宅村区域舒适度分析 | 第58-59页 |
6.4 气候适应性 | 第59-60页 |
6.5 千柱屋界面的弹性作用 | 第60-70页 |
6.5.1 墙体 | 第61-65页 |
6.5.2 屋顶与腰檐 | 第65-67页 |
6.5.3 地面 | 第67-68页 |
6.5.4 门窗 | 第68-69页 |
6.5.5 建构色彩 | 第69-70页 |
6.6 千柱屋空间的弹性作用 | 第70-79页 |
6.6.1 天井 | 第71-76页 |
6.6.2 通廊 | 第76-78页 |
6.6.3 敞厅 | 第78-79页 |
6.7 千柱屋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79-87页 |
6.7.1 保温与隔热 | 第80-81页 |
6.7.2 通风 | 第81-83页 |
6.7.3 湿度 | 第83-84页 |
6.7.4 太阳辐射 | 第84-85页 |
6.7.5 其他 | 第85-87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7 总结 | 第89-95页 |
7.1 斯宅村古代居民寿命 | 第89-90页 |
7.2 千柱屋现代居民人口结构与人体健康调查 | 第90页 |
7.3 SD分析法 | 第90-92页 |
7.4 研究结论 | 第92-93页 |
7.4.1 斯宅传统民居与人体健康关系 | 第92-93页 |
7.4.2 数据支撑 | 第93页 |
7.5 未来展望 | 第93-95页 |
7.5.1 后续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 第93-94页 |
7.5.2 传统村落的保护 | 第94页 |
7.5.3 期望 | 第94-95页 |
图片与表格来源 | 第95页 |
注释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附录 | 第102-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