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1 叶色突变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1.1 叶色突变的类型 | 第8-9页 |
1.1.2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9-11页 |
1.1.3 叶绿素降解途径 | 第11-12页 |
1.1.4 黄化突变体在种子提纯方面的优势 | 第12页 |
1.2 叶色突变体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 叶色黄化突变体在水稻育种中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叶色黄化突变体的获取 | 第13页 |
1.3.2 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性状的比较 | 第13-14页 |
1.3.3 基因定位及遗传分析 | 第14-16页 |
1.4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 | 第16-17页 |
1.4.1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2 质-核信号传导关系 | 第17页 |
1.5 黄化突变体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6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1.6.1 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黄化突变体Huang S的特征特性研究 | 第19-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叶绿素含量及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1.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19-20页 |
2.1.4 黄化突变体Huang S育性观察 | 第20页 |
2.1.5 异交性能的研究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2.2.1 叶色表型特征 | 第20-21页 |
2.2.2 突变体Huang S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2.2.3 Huang S农艺性状调查 | 第22-24页 |
2.2.4 Huang S育性、结实率调查 | 第24-26页 |
2.2.5 开花习性研究 | 第26-28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Huang S等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 第29-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3.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3.2.2 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0-33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黄化突变体Huang S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34-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构建叶色黄化定位群体、遗传分析 | 第34页 |
4.1.3 DNA提取方法 | 第34页 |
4.1.4 提取产物的纯度检测 | 第34-35页 |
4.1.5 SSR分子标记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35页 |
4.1.6 SSR分子标记引物合成及开发新标记 | 第35页 |
4.1.7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35-36页 |
4.1.8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2.1 叶色基因遗传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叶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7-38页 |
4.2.3 叶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8-39页 |
4.2.4 叶色基因功能预测 | 第39-40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4.3.1 叶色突变性状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 第40-41页 |
4.3.2 叶色基因的预测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5.1 Huang S的叶色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2页 |
5.2 Huang S突变体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2页 |
5.3 Huang S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42页 |
5.4 Huang S的应用前景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