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1.2.1 缝洞型油藏缝洞结构识别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2.3 缝洞油藏水驱机理及剩余油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缝洞油藏井间示踪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21-47页 |
2.1 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21-26页 |
2.1.1 模型设计 | 第21-23页 |
2.1.2 模型制作 | 第23-26页 |
2.2 室内物模用示踪剂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 不同缝洞结构井间示踪物模实验 | 第27-45页 |
2.3.1 实验准备 | 第27-29页 |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缝洞油藏示踪产出曲线分类评价研究 | 第47-75页 |
3.1 示踪剂质量浓度曲线特征研究 | 第47-50页 |
3.2 示踪剂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特征研究 | 第50-53页 |
3.2.1 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理论曲线分析 | 第51-52页 |
3.2.2 室内实验所得无因次累产质量典型曲线 | 第52-53页 |
3.2.3 矿场测试所得无因次累计产出质量曲线 | 第53页 |
3.3 缝洞型油藏示踪剂特征曲线分类评价方法 | 第53-60页 |
3.3.1 曲线分类与识别研究现状 | 第53-54页 |
3.3.2 示踪剂曲线自动分类方法 | 第54-60页 |
3.4 矿场井间示踪曲线分类评价 | 第60-73页 |
3.4.1 单通道井间连通结构示踪剂曲线分析 | 第60-67页 |
3.4.2 多通道井间连通结构示踪剂曲线分析 | 第67-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缝洞油藏井间连通结构参数表征研究 | 第75-87页 |
4.1 基于示踪剂的缝洞油藏井间连通结构参数计算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4.1.1 单一通道系统 | 第76-77页 |
4.1.2 并联连通系统 | 第77页 |
4.2 缝洞油藏示踪产出质量浓度曲线拟合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4.2.1 目标函数 | 第78-79页 |
4.2.2 约束条件 | 第79页 |
4.3 示踪剂产出质量浓度曲线拟合数学模型求解 | 第79-83页 |
4.3.1 微粒群算法简介 | 第80-81页 |
4.3.2 微粒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81-82页 |
4.3.3 微粒群算法步骤 | 第82-83页 |
4.4 缝洞油藏井间示踪剂质量浓度曲线拟合软件编制及应用 | 第83-84页 |
4.4.1 软件界面 | 第83页 |
4.4.2 软件功能 | 第83-84页 |
4.5 计算实例 | 第84-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提高缝洞油藏水驱效果对策研究 | 第87-115页 |
5.1 不同井间连通结构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87-95页 |
5.1.1 不同缝洞结构水驱实验 | 第87页 |
5.1.2 不同井间连通结构剩余油宏观分布 | 第87-90页 |
5.1.3 注水开发方式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 第90-95页 |
5.2 缝洞型油藏改善水驱技术研究及对策 | 第95-106页 |
5.2.1 不同井间连通结构注采调整技术研究 | 第95-100页 |
5.2.2 单一连通结构的氮气驱技术研究 | 第100-104页 |
5.2.3 复合井间连通结构的流道调整技术研究 | 第104-106页 |
5.3 缝洞油藏改善水驱矿场应用实例 | 第106-114页 |
5.3.1 井间单一连通结构改善水驱技术应用 | 第107-109页 |
5.3.2 井间复合连通结构改善水驱技术应用 | 第109-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5-116页 |
6.1 结论 | 第115页 |
6.2 建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附表 | 第128-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