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碳酸盐岩缝洞底水气藏渗流特征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缝洞型储层渗流规律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缝洞型气藏水侵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缝洞型气藏试井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第22-23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缝洞型气藏气—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第24-39页
    2.1 常温常压气—水两相渗测试第24-31页
        2.1.1 实验内容第24-27页
        2.1.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7-31页
    2.2 缝洞型储层高温高压气—水相渗测试第31-38页
        2.2.1 平衡气和平衡水单脱测试第32-34页
        2.2.2 高温高压气水相渗测试第34-37页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底水缝洞型气藏水侵机理研究第39-55页
    3.1 缝洞型气藏底水水侵实验第39-42页
        3.1.1 实验原理及方法第39页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39-40页
        3.1.3 实验条件第40-41页
        3.1.4 实验岩心第41页
        3.1.5 实验步骤第41-42页
    3.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第42-43页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3-50页
        3.3.1 不同水体大小衰竭实验第43-47页
        3.3.2 不同衰竭速度衰竭实验第47-50页
    3.4 实验结果分析第50-54页
        3.4.1 延伸分析实验结果,不同水体规模与累产-压降关系第50-52页
        3.4.2 不同衰竭速度对底水水侵影响测试结果第52-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底水缝洞型气藏水侵规律研究第55-80页
    4.1 缝洞型底水气藏水侵规律方法第55-66页
        4.1.1 缝洞型底水气藏地质模型的抽象第55-58页
        4.1.2 缝-洞型气藏底水侵入特征第58-61页
        4.1.3 多重介质气藏水侵动态预测方法第61-65页
        4.1.4 双重孔隙介质数值模拟方法第65-66页
    4.2 缝洞型底水气藏水侵特征数值模拟研究第66-79页
        4.2.1 数值模拟模型第66-68页
        4.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8-79页
    4.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缝洞型气藏储渗模式第80-110页
    5.1 缝洞型气藏渗流模式第80-84页
    5.2 不同模型的对比第84-88页
    5.3 实测试井资料解释第88-108页
        5.3.1 均质模型第91-92页
        5.3.2 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第92-99页
        5.3.3 三重孔隙介质模型第99-101页
        5.3.4 均质复合模型第101-103页
        5.3.5 双孔复合模型第103-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6章 缝洞型底水气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第110-135页
    6.1 开发层系划分第110-112页
    6.2 开发方式选取第112页
    6.3 气井井型和井距研究第112-118页
        6.3.1 井型研究第112-117页
        6.3.2 井距研究第117-118页
    6.4 气藏合理采气速度研究第118-119页
        6.4.1 气藏类型法第119页
        6.4.2 类比法第119页
    6.5 气井合理配产研究第119-123页
    6.6 治水对策研究第123-134页
        6.6.1 油管尺寸优化第124-126页
        6.6.2 开采方式研究第126-127页
        6.6.3 治水技术对策研究第127-134页
    6.7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35-137页
    7.1 结论第135页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介质油藏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
下一篇: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