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入口空间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1 旅游业的发展第8页
        1.1.2 风景名胜区入口的重要性第8页
        1.1.3 存在的问题第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2.1 研究目的第8页
        1.2.2 研究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2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9-10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0-12页
        1.3.3 我国风景名胜区和国外国家公园的异同第12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2-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相关概念第15-17页
    2.1 风景的含义第15页
    2.2 风景名胜区第15页
    2.3 风景名胜区入口空间第15页
    2.4 风景名胜区入口景观第15-16页
    2.5 形象第16-17页
3 风景名胜区入口空间形象的基本分析第17-26页
    3.1 入口空间的属性第17-22页
        3.1.1 组成第17页
        3.1.2 类型第17-18页
        3.1.3 功能第18-20页
        3.1.4 性质第20-21页
        3.1.5 布局第21-22页
    3.2 入口空间形象的概念界定第22-23页
    3.3 影响入口空间形象的因素第23-24页
        3.3.1 旅游需求第23-24页
        3.3.2 景观构造第24页
    3.4 入口空间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4-25页
        3.4.1 盲目模仿第24页
        3.4.2 氛围絮乱第24页
        3.4.3 设计简单第24-25页
    3.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4 风景名胜区入口空间形象塑造基本手法第26-39页
    4.1 相关理论第26-27页
        4.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26页
        4.1.2 景观美学理论第26页
        4.1.3 景观设计学理论第26-27页
    4.2 设计原则第27-28页
        4.2.1 整体性原则第27页
        4.2.2 个性化原则第27页
        4.2.3 交融性原则第27-28页
        4.2.4 功能性原则第28页
        4.2.5 可持续性原则第28页
    4.3 塑造手法第28页
    4.4 静态构成第28-34页
        4.4.1 界线第28-29页
        4.4.2 界面第29页
        4.4.3 底界面第29-30页
        4.4.4 侧界面第30-31页
        4.4.5 上界面第31-32页
        4.4.6 构成因素第32-33页
        4.4.7 其他因素第33-34页
    4.5 动态组织第34-38页
        4.5.1 空间的连续第34-35页
        4.5.2 创建连续的方法第35-36页
        4.5.3 空间的秩序第36页
        4.5.4 空间秩序的分类第36页
        4.5.5 创建秩序的方法第36-38页
    4.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5 影响因素视角下的入口空间形象塑造第39-53页
    5.1 旅游需求第39-41页
        5.1.1 感官需求第39-40页
        5.1.2 精神需求第40-41页
        5.1.3 社会需求第41页
    5.2 旅游需求的性质第41页
        5.2.1 整体性第41页
        5.2.2 指向性第41页
        5.2.3 多样性第41页
    5.3 旅游需求对风景区入口形象的影响第41-44页
        5.3.1 观赏方式的影响第41-42页
        5.3.2 出游动机的影响第42-43页
        5.3.3 功能布局的影响第43页
        5.3.4 形象表达的影响第43-44页
    5.4 景观构造第44-45页
        5.4.1 景观构造的理念第44-45页
    5.5 景观构造的方向第45页
        5.5.1 突出自然环境第45页
        5.5.2 突出人文环境第45页
    5.6 突出自然环境手法第45-48页
        5.6.1 直接利用自然景色第45-46页
        5.6.2 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第46-48页
        5.6.3 抽象表现自然形式第48页
    5.7 突出人文环境手法第48-52页
        5.7.1 渲染风景区文化第49-50页
        5.7.2 体现民俗风情第50-51页
        5.7.3 展现历史遗迹第51-52页
    5.8 本章小结第52-53页
6 结论第53-55页
    6.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潜江市农户购买小龙虾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基于SSH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