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NO_x和CO的危害和来源 | 第11页 |
1.2 CO催化氧化催化剂 | 第11-19页 |
1.2.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2-14页 |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4-19页 |
1.3 催化还原方式消除NO_x | 第19-24页 |
1.3.1 SCR催化剂 | 第19-22页 |
1.3.2 CO还原NO反应机理 | 第22-24页 |
1.4 CO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24页 |
1.5 铜锰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 第24-26页 |
1.6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实验试剂,气体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和气体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 不同煅烧温度的铜锰氧化物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2 不同溶剂的铜锰氧化物的制备 | 第29页 |
2.2.3 不同铜锰比例的铜锰氧化物的制备 | 第29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 第29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29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29-30页 |
2.3.4 热重分析(TGA) | 第30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30页 |
2.3.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 | 第30页 |
2.3.7 比表面积(BET)和孔径分布测试 | 第30页 |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4.1 CO氧化活性测试 | 第30-31页 |
2.4.2 CO还原NO活性测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低温共沉淀法制备Cu-Mn氧化物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3.3.1 热重分析 | 第33-34页 |
3.3.2 SEM表征 | 第34-36页 |
3.3.3 XRD分析 | 第36-37页 |
3.3.4 BET和孔径分析 | 第37-38页 |
3.3.5 元素XPS分析 | 第38-40页 |
3.3.6 H_2-TPR | 第40-41页 |
3.3.7 CO催化活性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低温共沉淀法制备Cu-Mn氧化物催化剂:溶剂的影响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4.3.1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 第45-48页 |
4.3.2 XRD分析 | 第48-49页 |
4.3.3 催化剂的BET分析 | 第49-50页 |
4.3.4 元素XPS分析 | 第50-52页 |
4.3.5 H_2-TPR | 第52-53页 |
4.3.6 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活性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低温共沉淀法制备Cu-Mn氧化物催化剂:金属离子比例的影响 | 第57-64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5.3.1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 第58-60页 |
5.3.2 XRD分析 | 第60-61页 |
5.3.3 BET和孔径分析 | 第61页 |
5.3.4 H_2-TPR | 第61-62页 |
5.3.5 CO还原NO活性测试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