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以霍山县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文献综述第9-16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1页
        1.1.1 国内外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第9页
        1.1.2 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研究第9-11页
    1.2 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研究第11-16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3-16页
2.引言第16-19页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2.1.1 研究背景第16页
        2.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2.2.1 研究内容第17页
        2.2.2 主要相关研究方法第17-19页
3.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第19-27页
    3.1 构建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第19-20页
        3.1.1 全面性和系统性第19页
        3.1.2 代表性和主导性第19页
        3.1.3 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第19-20页
        3.1.4 区域特殊性第20页
    3.2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0-22页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第20-22页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第22页
        3.2.3 构建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22页
    3.3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含义第22-24页
        3.3.1 土地资源承载力第22-23页
        3.3.2 水资源承载力第23页
        3.3.3 生态环境承载力第23-24页
        3.3.4 社会经济承载力第24页
    3.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第24-27页
        3.4.1 指标性质的划分第24页
        3.4.2 指标标准化的处理第24-25页
        3.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25-27页
4.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第27-31页
    4.1 预警系统概述第27-28页
        4.1.1 预警基本步骤第27页
        4.1.2 土地资源环境预警第27-28页
    4.2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方法第28-29页
        4.2.1 确定评价目标集第28-29页
        4.2.2 确定评价对象目标子集第29页
        4.2.3 判定设立评价评语等级集第29页
        4.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第29页
        4.2.5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第29页
        4.2.6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第29页
    4.3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预警系统的构建第29-31页
        4.3.1 预警指标模块第30页
        4.3.2 指标权重模块第30页
        4.3.3 警界区间模块第30页
        4.3.4 预警评价模块第30页
        4.3.5 预控对策模块第30-31页
5 实证分析——以霍山县为例第31-40页
    5.1 研究区概括第31-32页
        5.1.1 自然条件概况第31-32页
        5.1.2 社会经济第32页
    5.2 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及问题第32-34页
        5.2.1 土地资源数量现状第32-33页
        5.2.2 土地利用特点第33页
        5.2.3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第33-34页
    5.3 霍山县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第34-38页
        5.3.1 确定预警指标第34页
        5.3.2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34-35页
        5.3.3 警界区间的划分第35-36页
        5.3.4 模糊综合预警评价第36-38页
    5.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第38-40页
        5.4.1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第38页
        5.4.2 建立预警管理系统,完善预警响应机制第38-39页
        5.4.3 加强政府工作联动机制第39页
        5.4.4 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第39-40页
6.结论与不足第40-42页
    6.1 结论第40页
    6.2 不足第40-41页
    6.3 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4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铁凝小说审美风格的流变
下一篇: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