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8页 |
1 引言 | 第18-29页 |
1.1 母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及症状 | 第18-19页 |
1.3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 第19页 |
1.4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 第19页 |
1.5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19-20页 |
1.6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 | 第20-21页 |
1.6.1 紧抓饲养管理,加强奶牛自身免疫力 | 第20页 |
1.6.2 注重人工授精的清洁卫生 | 第20页 |
1.6.3 加强妊娠前后的饲养管理 | 第20页 |
1.6.4 加强产后监管工作 | 第20-21页 |
1.7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21页 |
1.7.1 子宫内疗法 | 第21页 |
1.7.2 激素疗法 | 第21页 |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子宫内膜炎的关系 | 第21页 |
1.9 药物特定向结肠传输治疗法 | 第21-22页 |
1.10 子宫内膜炎与结肠的关系 | 第22页 |
1.11 炎性细胞因子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关系 | 第22-23页 |
1.12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系统发育组的研究 | 第23页 |
1.12.2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 | 第23-24页 |
1.12.3 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第24页 |
1.13 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 | 第24-25页 |
1.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13.2 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 第25页 |
1.14 蒙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1.16.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16.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 子宫内容物致病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 第29-4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1.4 试验动物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2.2.1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2.2 分离株E. coli和S. aureus的初步分离 | 第30-31页 |
2.2.3 分离株E. coli和S. aureus的生化鉴定 | 第31页 |
2.2.4 分离株E. coli和S. aureus的致病性试验 | 第31页 |
2.2.5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毒力基因检测 | 第31-34页 |
2.2.5.1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5.2 致病性E. coli毒力基因检测及引物序列设计 | 第32-33页 |
2.2.5.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2.2.5.5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耐药性检测 | 第33-34页 |
2.2.5.6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耐药判断标准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3.1 E. coli和S. aureus的分离鉴定 | 第34-36页 |
2.3.1.1 E. coli的形态学特征 | 第35页 |
2.3.1.2 分离株E. coli的生化特征及结果 | 第35-36页 |
2.3.2 S. aureus的形态学特征 | 第36-37页 |
2.3.2.1 分离株S. aureus的生化特征及结果 | 第36-37页 |
2.4 分离株E. coli和S. aureus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37页 |
2.5 E. coli和S. aureus毒力基因分布 | 第37-39页 |
2.5.1 致病性E. coli毒力基因分布 | 第37-38页 |
2.5.2 致病性S. aureus毒力基因分布 | 第38-39页 |
2.6 E. coli和S. aureus不同毒力基因耐药性相关性 | 第39-40页 |
2.6.1 致病性E. coli不同毒力基因耐药性相关性 | 第39-40页 |
2.6.2 致病性S. aureus不同毒力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 | 第40页 |
2.7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2.8 讨论 | 第42-43页 |
2.8.1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检出率 | 第42页 |
2.8.2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毒力基因分布 | 第42-43页 |
2.8.3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耐药性 | 第43页 |
2.9 小结 | 第43-44页 |
3 当归四味散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 第44-5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3.1.1 受试菌株 | 第44页 |
3.1.2 供试当归四味散及药物 | 第4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1.4 试验动物 | 第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1 当归四味散药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2 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的复苏与纯化 | 第45页 |
3.2.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第45页 |
3.3 试验技术路线 | 第45-48页 |
3.3.1 当归四味散MIC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膜电位的影响 | 第46页 |
3.3.3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46页 |
3.3.4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5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壁的影响 | 第47页 |
3.3.6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3.5.1 当归四味散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机理的研究 | 第48页 |
3.5.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菌膜电位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2.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膜电位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2.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S. aureus膜电位的影响 | 第49页 |
3.5.3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3.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内容物释放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3.2 nisin对致病性S. aureus内容物释放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4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4.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1页 |
3.5.4.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S. aureus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5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菌细胞壁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5.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细胞壁的影响 | 第52页 |
3.5.5.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细胞壁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6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6.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3页 |
3.5.6.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S. aureus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3.7 讨论 | 第54-56页 |
3.7.1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膜的影响 | 第54-55页 |
3.7.2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5页 |
3.7.3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壁的影响 | 第55页 |
3.7.4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E .coli和S. aureus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3.8 小结 | 第56-57页 |
4 当归四味散对致病性混合菌大鼠子宫内膜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57-8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1.1 受试菌株 | 第57页 |
4.1.2 供试当归四味散 | 第57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4.1.5 试验动物 | 第57页 |
4.1.6 混合菌液制备 | 第5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2.1 建立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及采样 | 第57-58页 |
4.2.2 当归四味散对致子宫内膜炎大鼠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8页 |
4.2.3 当归四味散对大鼠子宫内膜炎中COX-2的表达量 | 第58页 |
4.3 试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 第58-59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4.5.1 子宫内膜炎病理切片观察 | 第59-60页 |
4.6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60-66页 |
4.6.1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17 β-Estradiol的影响 | 第60页 |
4.6.2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P_4的影响 | 第60-61页 |
4.6.3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OXT的影响 | 第61-62页 |
4.6.4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5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IL-10的影响 | 第63页 |
4.6.6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CINC-1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7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COX-2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8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TNF-α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7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 第66-69页 |
4.7.1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血清中MMP-9的影响 | 第66页 |
4.7.2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血清中TIMP-1的影响 | 第66-67页 |
4.7.3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血清中MMP-2的影响 | 第67-68页 |
4.7.4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血清中TIMP-2的影响 | 第68-69页 |
4.8 讨论 | 第69-71页 |
4.8.1 致病菌对大鼠子宫内膜炎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69页 |
4.8.2 当归四味散对大鼠子宫内膜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69-70页 |
4.8.3 当归四味散对大鼠子宫内膜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70页 |
4.8.4 当归四味散对大鼠子宫内膜炎环氧合酶2的影响 | 第70-71页 |
4.8.5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血清中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 | 第71页 |
4.9 药物特定向结肠传输治疗效果 | 第71-74页 |
4.9.1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71-72页 |
4.9.2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组织匀浆中MPO的影响 | 第72-73页 |
4.9.3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TXB_2的影响 | 第73-74页 |
4.9.4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6-K-PGF_(1α)的影响 | 第74页 |
4.10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74-79页 |
4.10.1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IL-1β的影响 | 第74-75页 |
4.10.2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TNF-α的影响 | 第75-76页 |
4.10.3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IL-6的影响 | 第76页 |
4.10.4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IL-10的影响 | 第76-77页 |
4.10.5 当归四味散对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中IL-8的影响 | 第77-78页 |
4.10.6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结肠中IFN-γ的影响 | 第78页 |
4.10.7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结肠中IL-2的影响 | 第78-79页 |
4.11 讨论 | 第79-80页 |
4.11.1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MPO/OXT的影响 | 第79页 |
4.11.2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TXB_2/6-K-PGF_(1α)的影响 | 第79-80页 |
4.11.3 当归四味散对患子宫内膜炎大鼠诱导的结肠炎症的影响 | 第80页 |
4.12 小结 | 第80-82页 |
5 总体讨论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5页 |
7 创新点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