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阳离子化明胶微球介导CXCR4 siRNA在肿瘤细胞中的RNA干扰研究 | 第6-50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4页 |
1 RNA干扰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 RNA干扰作用概述 | 第10-11页 |
1.2 RNA干扰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核酸递送系统概述 | 第12-14页 |
3 明胶微球的核酸递送 | 第14-17页 |
3.1 明胶 | 第14-15页 |
3.2 明胶微球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3.3 明胶微球的一般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第2章 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 主要实验耗材 | 第25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3.1 明胶分子的氨基化修饰 | 第26页 |
3.2 阳离子化明胶微球(CGN)的制备 | 第26-27页 |
3.3 CGN理化特性表征 | 第27页 |
3.4 凝胶电泳检测CGN与siRNA结合 | 第27页 |
3.5 细胞培养 | 第27-28页 |
3.6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第28页 |
3.7 流式细胞仪检测CGN@siRNA的细胞摄取 | 第28页 |
3.8 激光共聚集显微镜观察CGN@siRNA的细胞分布 | 第28-29页 |
3.9 RT-PCR法检测CXCR4表达水平 | 第29-3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8页 |
1 阳离子化明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6页 |
1.1 明胶分子阳离子化情况 | 第31-32页 |
1.2 阳离子化明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结果 | 第32-36页 |
2 CGN与siRNA的结合情况及复合物表征 | 第36-37页 |
3 CGN的细胞毒性 | 第37-39页 |
4 CGN@siRNA的细胞毒性 | 第39-40页 |
5 CGN@siRNA的细胞摄取情况 | 第40-44页 |
6 CGN@siRNA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44页 |
7 CGN@CXCR4 siRNA介导的细胞CXCR4表达沉默效果 | 第44-48页 |
7.1 与商业载体Lipofectamine 3000比较 | 第44-45页 |
7.2 交联度及孵育时间对CXCR4沉默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7.3 血清浓度对CXCR4沉默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7.4 细胞种类对CXCR4沉默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8-49页 |
1 结论 | 第48页 |
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二部分 纳米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 第50-93页 |
摘要 | 第50-52页 |
Abstract | 第52-5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54-70页 |
1 纳米银概述 | 第54-55页 |
2 纳米银的抗菌功能 | 第55-57页 |
3 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 | 第57-60页 |
3.1 纳米银的细胞毒性及机制 | 第57-59页 |
3.2 纳米银的器官分布情况 | 第59页 |
3.3 纳米银的全身毒性研究 | 第59-60页 |
4 纳米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研究 | 第60-61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思路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第2章 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70-76页 |
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70页 |
2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2.1 主要实验耗材 | 第70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3.1 AgNPs理化性质表征 | 第71页 |
3.2 细胞培养 | 第71页 |
3.3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第71-72页 |
3.4 细胞Hoechst/PI双荧光染色 | 第72页 |
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细胞银含量 | 第72-73页 |
3.6 TEM及X射线能量谱仪(EDX)检测AgNPs的细胞分布 | 第73页 |
3.7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 第73-74页 |
3.8 Confocal观察细胞VE钙粘蛋白表达情况 | 第74页 |
3.9 Confocal观察骨架蛋白表达情况 | 第74页 |
3.10 小鼠尾静脉注射AgNPs/AgN03 | 第74-75页 |
3.1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的病理改变 | 第75页 |
3.12 TEM观察AgNPs的组织分布 | 第75-76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76-90页 |
1 AgNPs理化性质表征 | 第76-77页 |
2 AgNPs、AgN03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77-79页 |
3 血管内皮细胞对AgNPs的摄取及AgNP s的细胞定位 | 第79-80页 |
4 AgNPs对血管内皮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第80-82页 |
5 AgNPs对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和骨架的影响 | 第82-84页 |
6 AgNPs引起的细胞间连接改变与胞内ROS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 第84-86页 |
7 NAC作用细胞对AgNPs产生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8 尾静脉暴露AgNPs或AgNO_3的全身毒性 | 第87-90页 |
8.1 尾静脉多次注射AgNPs或AgNO_3引起的病理改变 | 第87-88页 |
8.2 AgNPs在肝脏组织中的定位 | 第88-90页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0-91页 |
1 结论 | 第90页 |
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1-非论文综述 | 第9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2-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