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水电站压力钢管及局部减薄状况 | 第13-16页 |
1.2.1 水电站压力钢管类型与构造 | 第13-15页 |
1.2.2 水电站压力钢管的局部减薄状况 | 第15-16页 |
1.3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求解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求解的解析法 | 第16-17页 |
1.3.2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求解的数值法 | 第17-18页 |
1.3.3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求解的试验法 | 第18-19页 |
1.4 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4.1 无缺陷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 | 第20-21页 |
1.4.2 国内外规范中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求解常用规范 | 第21-24页 |
1.4.3 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7-3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5.3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 第30-42页 |
2.1 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塑性增量分析法 | 第30-31页 |
2.2 基于EPIA的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31-36页 |
2.2.1 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31-32页 |
2.2.2 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2.2.3 本构关系和计算参数 | 第34-35页 |
2.2.4 增量迭代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2.5 极限状态判断的失效准则 | 第35-36页 |
2.3 EPIA分析方法的验证 | 第36-41页 |
2.3.1 计算实例与参数 | 第36-37页 |
2.3.2 真实应力应变关系和工程应力应变关系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3 材料应变硬化对含局部减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含局部减薄水电站光面管塑性失效机理和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42-80页 |
3.1 含局部减薄水电站光面管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3.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3.1.2 局部减薄类型 | 第43-44页 |
3.2 含局部减薄光面管塑性失效机理和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44-75页 |
3.2.1 Q345D含局部减薄光面管 | 第44-60页 |
3.2.2 Q235含局部减薄光面管 | 第60-75页 |
3.3 含局部减薄光面管极限承载力简化公式 | 第75-78页 |
3.3.1 Q345D含局部减薄光面管极限承载力简化公式 | 第76-77页 |
3.3.2 Q235含局部减薄光面管极限承载力简化公式 | 第77-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含局部减薄水电站加劲管塑性失效机理和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80-110页 |
4.1 无局部减薄加劲管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80-83页 |
4.1.1 单加劲管 | 第80-81页 |
4.1.2 多加劲管 | 第81-83页 |
4.2 含局部减薄单加劲管塑性失效机理和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83-96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83页 |
4.2.2 含局部减薄单加管塑形失效机理 | 第83-91页 |
4.2.3 单加劲管局部减薄参数影响分析 | 第91-96页 |
4.3 含局部减薄多加劲管塑性失效机理和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96-107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96页 |
4.3.2 含局部减薄多加劲管塑性失效机理 | 第96-103页 |
4.3.3 多加劲管局部减薄参数影响分析 | 第103-107页 |
4.4 含局部减薄加劲管极限承载力简化公式 | 第107-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5.1 结论 | 第110页 |
5.2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附录 | 第116-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