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1.1.1 砷的性质 | 第12页 |
| 1.1.2 砷的分布和来源 | 第12-14页 |
| 1.1.3 砷的危害 | 第14-15页 |
| 1.2 含砷废水除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5-19页 |
| 1.2.2 物化法 | 第19-20页 |
| 1.2.3 微生物法 | 第20-21页 |
| 1.2.4 砷酸盐固溶体法 | 第21-23页 |
|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依据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4-32页 |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4-25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2.3.1 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 2.3.2 羟磷酸钠亚铁石的制备 | 第26页 |
| 2.3.3 砷代羟磷酸钠亚铁石固溶体的制备 | 第26页 |
| 2.3.4 样品毒性浸出 | 第26-27页 |
| 2.4 分析与表征 | 第27-32页 |
| 2.4.1 砷的测定 | 第27-29页 |
| 2.4.2 样品表征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羟磷酸钠亚铁石制备和表征 | 第32-44页 |
| 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3-36页 |
| 3.1.1 沉淀率分析 | 第33-34页 |
| 3.1.2 产物照片 | 第34页 |
| 3.1.3 XRD分析 | 第34-35页 |
| 3.1.4 FT-IR分析 | 第35-36页 |
| 3.2 | 第36-37页 |
| 3.2.2 沉淀率分析 | 第36-37页 |
| 3.3 初始液相pH的影响 | 第37-41页 |
| 3.3.1 XRD分析 | 第37-38页 |
| 3.3.2 产物照片 | 第38-39页 |
| 3.3.3 SEM分析 | 第39-40页 |
| 3.3.4 沉淀率分析 | 第40-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砷代羟磷酸钠亚铁石固溶体制备和表征 | 第44-64页 |
| 4.1 砷掺量的影响 | 第44-53页 |
| 4.1.1 沉淀率分析 | 第45-46页 |
| 4.1.2 XPS分析 | 第46-48页 |
| 4.1.3 XRD分析 | 第48-49页 |
| 4.1.4 SEM-EDS分析 | 第49-52页 |
| 4.1.5 FT-IR分析 | 第52-53页 |
| 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3-58页 |
| 4.2.1 XRD分析 | 第54页 |
| 4.2.2 SEM-EDS分析 | 第54-57页 |
| 4.2.3 FI-IR分析 | 第57-58页 |
| 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8-61页 |
| 4.3.1 SEM-EDS分析 | 第58-60页 |
| 4.3.2 砷沉淀率和组分含量分析 | 第60-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 第五章 砷毒性浸出研究 | 第64-74页 |
| 5.1 浸出时间对浸出液pH_(final)和砷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 5.2 水热反应时间对砷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 5.3 砷掺量对砷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 5.4 浸出实验后固相样品的分析 | 第69-71页 |
| 5.4.1 XRD分析 | 第69-70页 |
| 5.4.2 SEM-EDS分析 | 第70-7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 6.2 创新点 | 第75页 |
| 6.3 展望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