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锅炉燃烧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24-36页 |
2.1 基本守恒方程 | 第24-25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25-27页 |
2.2.1 直接数值模拟(DNS) | 第25页 |
2.2.2 大涡模拟LES | 第25-26页 |
2.2.3 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组(RANS)模型 | 第26-27页 |
2.3 辐射换热模型 | 第27-29页 |
2.3.1 离散传播辐射模型(DTRM) | 第28页 |
2.3.2 P-1辐射模型 | 第28页 |
2.3.3 Rosseland辐射模型 | 第28-29页 |
2.4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9-32页 |
2.4.1 挥发分析出模型 | 第29-30页 |
2.4.2 挥发分燃烧模型 | 第30-31页 |
2.4.3 焦炭燃烧模型 | 第31-32页 |
2.5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32-33页 |
2.5.1 通用有限速度模型 | 第32-33页 |
2.5.2 非预混燃烧模型 | 第33页 |
2.5.3 预混燃烧模型 | 第33页 |
2.5.4 部分预混燃烧模型 | 第33页 |
2.6 NO_x形成模型 | 第33-35页 |
2.6.1 热力型NO_x | 第33-34页 |
2.6.2 快速型NO_x | 第34页 |
2.6.3 燃料型NO_x | 第34页 |
2.6.4 回燃型NO_x | 第34-35页 |
2.7 本文模型选择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 第36-54页 |
3.1 锅炉概况 | 第36-38页 |
3.2 燃煤特性 | 第38-39页 |
3.3 锅炉计算区域的选择 | 第39-40页 |
3.4 网格划分及质量检查 | 第40-42页 |
3.4.1 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3.4.2 网格质量检查 | 第42页 |
3.5 边界条件确定 | 第42-44页 |
3.6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6.1 炉内速度分布 | 第44-46页 |
3.6.2 炉内流线分布 | 第46页 |
3.6.3 炉内温度分布 | 第46-48页 |
3.6.4 炉内组分分布 | 第48-49页 |
3.6.5 NO_x浓度分布 | 第49-50页 |
3.6.6 煤颗粒停留时间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锅炉变工况燃烧数值模拟 | 第54-68页 |
4.1 不同入射角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4.1.1 速度场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1.2 炉内流线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1.3 温度场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1.4 组分浓度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1.5 NO_x浓度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4.1.6 煤颗粒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4.2 不同顶二次风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2.1 速度场对比分析 | 第61页 |
4.2.2 炉内流线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4.2.3 温度场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2.4 组分浓度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4.2.5 NO_x浓度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2.6 煤颗粒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 第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读研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