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对农业转型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农地金融对农业转型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金融对农业转型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境外农地金融对农业转型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部分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农地金融影响农业转型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及现有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2.1.1 农地金融、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 | 第15-16页 |
2.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理论 | 第16页 |
2.1.3 舒尔茨“要素引入模型”理论 | 第16页 |
2.1.4 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发展模型”理论 | 第16-17页 |
2.2 农地金融影响农业转型的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2.1 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 | 第17-18页 |
2.2.2 创造农业发展的稳定环境 | 第18-19页 |
2.2.3 提升农民的素质及配套机构的效率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农地金融影响农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3.1 农地金融取得的成就 | 第20-22页 |
3.1.1 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 | 第20页 |
3.1.2 农村贷款额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提升 | 第20-21页 |
3.1.3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第21页 |
3.1.4 典型试点不断涌现 | 第21-22页 |
3.2 农业转型发展的现状 | 第22-24页 |
3.2.1 农业转型取得的成就 | 第22-23页 |
3.2.2 农村产业转型金融供需失衡 | 第23-24页 |
3.3 农村产业转型中供需失衡的原因 | 第24-27页 |
3.3.1 农村大量资金外流导致资金供给不足 | 第24-25页 |
3.3.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效率不高 | 第25-26页 |
3.3.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信贷服务不合理 | 第26页 |
3.3.4 金融支持代价较高 | 第26-27页 |
第4章 我国农地金融对农业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7-35页 |
4.1 模型的建立及指标选取 | 第27-28页 |
4.2 数据的收集 | 第28-31页 |
4.3 实证检验和贡献率分析 | 第31-33页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31页 |
4.3.2 约翰森协整性检验 | 第31-33页 |
4.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3页 |
4.4 初步结论 | 第33-35页 |
第5章促进我国农地金融对农业转型影响的对策 | 第35-39页 |
5.1 政府构建适应农业转型的外部支持环境 | 第35-36页 |
5.2 拓宽农业转型的农地金融资金渠道 | 第36-37页 |
5.3 提升农业转型的农地金融机构服务功能 | 第37页 |
5.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7-38页 |
5.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