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3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 第15-17页 |
1.2.2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3 文献成果评述 | 第25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8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论演进与商业银行治理模式选择 | 第30-47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 | 第30-35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30-32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32-33页 |
2.1.3 委托代理理论的局限 | 第33页 |
2.1.4 股东至上的商业银行单边治理模式 | 第33-35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模式 | 第35-41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类 | 第35-37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 第37-39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39-40页 |
2.2.4 商业银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 第40-41页 |
2.3 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契合 | 第41-47页 |
2.3.1 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比较 | 第41-43页 |
2.3.2 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治理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2.3.3 由“股东利益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 第44-47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第47-61页 |
3.1 基于行业特征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分析 | 第47-51页 |
3.1.1 治理目标的特殊性 | 第47-48页 |
3.1.2 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 第48-49页 |
3.1.3 治理方式的特殊性 | 第49-50页 |
3.1.4 外部环境的特殊性 | 第50-51页 |
3.2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界定 | 第51-55页 |
3.2.1 股东 | 第52-53页 |
3.2.2 债权人 | 第53页 |
3.2.3 独立董事 | 第53页 |
3.2.4 管理者和员工 | 第53-54页 |
3.2.5 政府 | 第54-55页 |
3.3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影响经营绩效的逻辑关系 | 第55-61页 |
3.3.1 股东治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第56-57页 |
3.3.2 债权人治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第57-58页 |
3.3.3 独立董事治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第58页 |
3.3.4 高管和员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第58-59页 |
3.3.5 政府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 第59-61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合作博弈分析 | 第61-71页 |
4.1 合作博弈理论 | 第61-62页 |
4.1.1 合作博弈内涵 | 第61-62页 |
4.1.2 合作博弈的均衡解 | 第62页 |
4.2 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 第62-63页 |
4.3 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机制 | 第63-65页 |
4.4 监管作用机制及其弊端 | 第65-66页 |
4.5 利益相关者满足——投入分析 | 第66-68页 |
4.6 利益相关者治理下的商业银行价值实现 | 第68-70页 |
4.7 利益相关者的剩余分配激励 | 第70-71页 |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71-84页 |
5.1 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历史演变 | 第71-74页 |
5.1.1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程 | 第71-72页 |
5.1.2 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轨迹 | 第72-74页 |
5.2 中国商业银行大股东治理现状分析 | 第74-76页 |
5.3 中国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治理现状分析 | 第76-77页 |
5.4 中国商业银行独立董事治理现状分析 | 第77-78页 |
5.5 中国商业银行高管治理现状分析 | 第78-81页 |
5.6 中国商业银行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第81-84页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第84-113页 |
6.1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度量的指标方法 | 第84-87页 |
6.1.1 商业银行绩效的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6.1.2 商业银行绩效度量方法 | 第85-87页 |
6.2 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绩效指标的构建 | 第87-90页 |
6.2.1 绩效影响指标的选取 | 第87-88页 |
6.2.2 综合绩效指标构建—主成分分析法 | 第88-90页 |
6.3 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及模型建立 | 第90-98页 |
6.3.1 样本及变量说明 | 第90-94页 |
6.3.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94-97页 |
6.3.3 模型设定 | 第97-98页 |
6.4 中国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与经营绩效实证检验 | 第98-109页 |
6.5 结论 | 第109-113页 |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提升经营绩效的实现路径 | 第113-122页 |
7.1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 第113-118页 |
7.1.1 调整债权人和员工的权力结构 | 第113-114页 |
7.1.2 优化股权结构以提升股东治理效率 | 第114-116页 |
7.1.3 更好发挥机构投资者特殊治理作用 | 第116-117页 |
7.1.4 改革独立董事聘任制度 | 第117-118页 |
7.1.5 优化薪酬激励机制 | 第118页 |
7.2 改善外部治理机制 | 第118-122页 |
7.2.1 健全商业银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 第118-119页 |
7.2.2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第119-120页 |
7.2.3 改变政府监管方式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