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4页 |
一、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一) 网贷平台数量快速增加,市场渗透力增强 | 第18页 |
(二) 网贷平台成交量和人气倍增,市场广度日渐扩大 | 第18-19页 |
(三) 网贷综合收益持续下降,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 第19-20页 |
(四) 网贷平台问题频出,风险逐渐暴露 | 第20页 |
二、我国P2P网贷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 市场定位模糊,模式异化 | 第20-21页 |
(二) 业务模式单一,竞争激烈 | 第21页 |
(三) 成本控制不足,盈利艰难 | 第21-22页 |
(四) 风险管控薄弱,安全难保 | 第22-23页 |
(五) 客户关系脆弱,粘性不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P2P网贷平台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一、应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应对并购加速,日趋复杂的行业整合的需要 | 第25-26页 |
三、应对日趋完善和严格的监管的需要 | 第26-27页 |
第四章 P2P网贷平台转型的方向与可行性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一、P2P网贷平台转型的方向 | 第27-28页 |
(一) 由信用中介转向信息中介 | 第27-28页 |
(二) 由规模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 | 第28页 |
(三) 由同质化价格战转向差异化产品竞争 | 第28页 |
二、P2P网贷平台转型的有利条件 | 第28-30页 |
(一) 转型基础牢 | 第28-29页 |
(二) 市场需求持续上升 | 第29页 |
(三) 信息技术日益精进 | 第29-30页 |
(四) 政策支持力度大 | 第30页 |
三、P2P网贷平台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0-32页 |
(一)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不完善 | 第30-31页 |
(二) 网贷行业专业人才稀缺,管理低效 | 第31-32页 |
第五章 P2P网贷平台转型案例分析 | 第32-37页 |
一、陆金所——集团化平台式运作 | 第32-34页 |
(一) 陆金所1.0:跨地P2P+个人信贷授信+担保 | 第32页 |
(二) 陆金所2.0跨业+端对端风险管理 | 第32-33页 |
(三) 陆金所3.0跨境和金融场景化+KYC | 第33-34页 |
二、美利金融——专业化转型路径 | 第34-37页 |
第六章 P2P网贷平台转型建议 | 第37-43页 |
一、积极应对监管变化,主动调节平台行为 | 第37-38页 |
(一) 回归信息中介本质 | 第37页 |
(二) 主动进行详细、动态的信息披露 | 第37-38页 |
(三) 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38页 |
二、适应征信环境,共建行业数据共联机制 | 第38-39页 |
(一) 适应当前不健全的征信环境,完善信用评级方法 | 第38-39页 |
(二) 网贷平台应践行社会责任,共建行业数据共联机制 | 第39页 |
三、加快业务创新,拓展差异化转型路径 | 第39-40页 |
(一) 深度发掘客户需求,加快业务创新 | 第39页 |
(二) 根据平台资质,选择合适的转型路径 | 第39-40页 |
四、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培育高净值客户体系 | 第40-41页 |
(一) 重视借贷双方需求的匹配,提供差别化服务 | 第40-41页 |
(二) 提升客户满意度,培育高净值客户体系 | 第41页 |
五、推进内控制度改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 第41-42页 |
(一)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 第41页 |
(二)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风险预警效果 | 第41-42页 |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高效人才团队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