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5-59页 |
综述一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研究进展 | 第15-45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 第15-17页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 第17-20页 |
3 心、脑、肢体脉络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4 胸痹、缺血性中风、脱疽(脉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候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6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7 聚类分析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 | 第34-37页 |
8 现存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综述二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西医研究进展 | 第45-59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 | 第45-46页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 | 第46-49页 |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49-51页 |
4 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检查 | 第51页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 | 第51-55页 |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三者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7 现存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59-102页 |
前言 | 第59-61页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61页 |
3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 第61页 |
4 文献纳入标准 | 第61-62页 |
5 文献排除标准 | 第62页 |
6 文献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 | 第62-64页 |
7 药物名称、药物归类的规范 | 第64页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研究结果 | 第65-91页 |
1 一般资料 | 第65-70页 |
1.1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 | 第65-69页 |
1.2 一般资料分布 | 第69-70页 |
2 药物研究结果 | 第70-91页 |
2.1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频数结果 | 第70-85页 |
2.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用药聚类结果 | 第85-88页 |
2.3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药物性味归经结果 | 第88-91页 |
讨论分析 | 第91-102页 |
1 文献研究方法学意义 | 第91-92页 |
2 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药分布规律 | 第92-101页 |
2.1 频数分析 | 第92-98页 |
2.2 聚类分析 | 第98-100页 |
2.3 性味归经 | 第100-101页 |
3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 第101-102页 |
3.1 异病同治论共性 | 第101页 |
3.2 同病异治论差异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