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秸秆的组成 | 第9-10页 |
1.3 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 第10-11页 |
1.4 秸秆资源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1.5 流态化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1.5.1 流态化形成原理及过程 | 第12-13页 |
1.5.2 流态化技术特点 | 第13-14页 |
1.5.3 生物质与惰性颗粒混合流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6 活性炭概述 | 第15-19页 |
1.6.1 活性炭的分类 | 第16页 |
1.6.2 活性炭的制备 | 第16-18页 |
1.6.3 流态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7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小麦秸秆冷态流化实验 | 第20-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2.4.1 不同粒径小麦秸秆颗粒的流化特性 | 第21-23页 |
2.4.2 粒径对小麦秸秆颗粒流态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3 最小流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CO_2活化制备小麦秸秆活性炭 | 第26-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26-27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3.3.1 炭化温度的确定 | 第27页 |
3.3.2 CO_2活化法制备麦秆活性炭方法 | 第27-28页 |
3.4 活性炭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3.4.1 BET法测活性炭比表面积 | 第28页 |
3.4.2 活性炭孔径分析 | 第28-30页 |
3.4.3 活性炭的得率计算 | 第30页 |
3.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0-38页 |
3.5.1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3.5.2 流态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3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35-38页 |
3.5.4 CO_2活化制备麦秆活性炭的孔径分析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H_3PO_4活化制备小麦秸秆活性炭 | 第40-53页 |
4.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40页 |
4.2 H_3PO_4活化制备麦秆活性炭方法 | 第40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0-50页 |
4.3.1 浸渍比例的影响 | 第41-44页 |
4.3.2 流态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3 流化气体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4 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5 H_3PO_4活化制备麦秆活性炭的孔径分析 | 第48-50页 |
4.4 CO_2、H_3PO_4活化方式的对比研究及活性炭表面形态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展望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