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3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生平活动与学术渊源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生平活动 | 第16-21页 |
第二节 学术渊源 | 第21-26页 |
第二章 方中达与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 | 第26-40页 |
第一节 水稻白叶枯病初步研究 | 第26-32页 |
第二节 首创噬菌体检验技术 | 第32-36页 |
第三节 组织全国白叶枯病病菌致病性分化协作攻关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领域的成就 | 第40-50页 |
第一节 主持调查鉴定中国植物病原细菌和病害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作物细菌软腐病的研究 | 第43-48页 |
第三节 我国植物青枯病细菌的分类和检测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真菌、病毒和线虫领域的贡献 | 第50-60页 |
第一节 探究植物病原真菌 | 第50-54页 |
第二节 重视植物病原病毒和病毒病害 | 第54-58页 |
第三节 关注植物病原线虫和线虫病害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方中达与中国植病学科的建设 | 第60-70页 |
第一节 培育年轻后备力量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方中达与植物病原生物研究室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编撰植物保护教材 | 第63-66页 |
第四节 关心中国植物病理协会活动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