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蛋白类文物的概况 | 第10-12页 |
1.3 蛋白类文物的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1.4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介绍 | 第13-14页 |
1.4.1 免疫学基本知识 | 第13页 |
1.4.2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5 酶联免疫技术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5.1 双抗体夹心法 | 第14-15页 |
1.5.2 间接酶联免疫法 | 第15页 |
1.5.3 竞争酶联免疫法 | 第15-16页 |
1.5.4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 | 第16-17页 |
1.6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7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8-19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技术重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8.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8.2 技术重点、难点 | 第19页 |
1.8.3 技术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基于酶联免疫检测的毛类文物微痕迹鉴定 | 第21-37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文物样介绍 | 第22页 |
2.2.2 实验材料制备 | 第22-23页 |
2.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3.1 抗原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兔抗角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24页 |
2.3.3 酶联免疫测试步骤 | 第24-25页 |
2.4 实验材料表征及测试 | 第25-26页 |
2.4.1 角蛋白的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25页 |
2.4.2 角蛋白的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 第25-26页 |
2.5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26-36页 |
2.5.1 角蛋白的XRD表征 | 第26页 |
2.5.2 角蛋白的红外谱图分析表征 | 第26-27页 |
2.5.3 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分析 | 第27-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酶联免疫检测的古代大藏经中胶结物的鉴定 | 第37-51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1 文物样的介绍 | 第38-39页 |
3.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39页 |
3.2.3 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3.3.1 兔抗I型胶原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3 酶联免疫测试步骤 | 第40-41页 |
3.4 实验材料表征及测试 | 第41页 |
3.4.1 文物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41页 |
3.4.2 文物样的能谱分析表征 | 第41页 |
3.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1-50页 |
3.5.1 文物样的表征 | 第41-45页 |
3.5.1.1 文物样的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3.5.1.2 文物样的能谱仪表征 | 第42-45页 |
3.5.3 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酶联免疫技术的古代新疆干燥地区皮类文物的种属鉴定 | 第51-64页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1-5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2.1 文物样的介绍 | 第52页 |
4.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52页 |
4.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4.2.4 牛跟腱胶原蛋白I型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4.2.5 羊抗鼠胶原蛋白Ⅰ型抗体ab23446以及羊抗兔胶原蛋白Ⅰ型抗体ab117119的制备 | 第53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53-55页 |
4.3.1 间接酶联免疫测试步骤 | 第53-55页 |
4.4 实验材料表征及测试 | 第55页 |
4.4.1 古代皮类文物样的能谱仪(EDS)测试 | 第55页 |
4.4.2 古代皮类文物样的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 第55页 |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5-63页 |
4.5.1 古代皮类文物样的能谱仪表征分析 | 第55-57页 |
4.5.2 古代皮类文物样的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表征结果分析 | 第57-63页 |
4.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攻读硕士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