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固体废物制备介孔硅基材料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5页 |
1.1 燃煤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危害 | 第12-18页 |
1.1.1 燃煤固体废物的产生 | 第12-14页 |
1.1.2 燃煤固体废物的危害 | 第14-18页 |
1.2 燃煤固体废物的性质 | 第18-19页 |
1.3 燃煤固体废物资源化现状 | 第19-26页 |
1.3.1 粉煤灰资源化现状 | 第19-26页 |
1.3.2 煤气化渣资源化现状 | 第26页 |
1.4 介孔硅基材料的发展 | 第26-32页 |
1.4.1 介孔硅基材料合成方法 | 第26-29页 |
1.4.2 介孔硅基材料应用 | 第29-32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1.1 煤气化渣和粉煤灰 | 第35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35页 |
2.2 合成与制备 | 第35-37页 |
2.2.1 溶解-凝胶法合成MCM-41 | 第35-36页 |
2.2.2 酸溶蚀法合成新型介孔硅基材料 | 第36页 |
2.2.3 共晶相变材料制备 | 第36-37页 |
2.2.4 定型相变材料制备 | 第37页 |
2.2.5 介孔硅基材料功能化改性 | 第37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以煤气化渣为原料制备有序介孔MCM-41 | 第40-48页 |
3.1 煤气化渣的前处理 | 第40-42页 |
3.1.1 煤气化渣的活化和酸浸 | 第40-41页 |
3.1.2 煤气化酸浸残渣的碱熔活性 | 第41-42页 |
3.2 pH值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MCM-41的孔性质 | 第43-45页 |
3.4 MCM-41的形貌 | 第45-47页 |
3.5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新型介孔硅基材料 | 第48-63页 |
4.1 新型介孔硅基材料的合成 | 第48-50页 |
4.1.1 粉煤灰的活化 | 第48-49页 |
4.1.2 酸浓度对介孔硅基材料孔性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3 反应温度对介孔硅基材料孔性质的影响 | 第50页 |
4.1.4 反应时间对介孔硅基材料孔性质的影响 | 第50页 |
4.2 反应强度数值模型 | 第50-52页 |
4.3 反应强度对硅基材料孔型的影响 | 第52-57页 |
4.4 酸溶蚀成孔过程 | 第57-62页 |
4.5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介孔硅基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63-75页 |
5.1 热处理对孔性质的影响 | 第63-69页 |
5.1.1 热处理对MCM-41孔性质的影响 | 第63-66页 |
5.1.2 热处理对MS-C孔性质的影响 | 第66-69页 |
5.2 热处理对孔壁结构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1 热处理对MCM-41孔壁结构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2 热处理对MS-C孔壁结构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长时间热处理下的稳定性 | 第71-74页 |
5.3.1 MCM-41的长时间热稳定性 | 第71-73页 |
5.3.2 MS-C的长时间热稳定性 | 第73-74页 |
5.4 结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以新型介孔硅基材料为载体的定型相变材料 | 第75-87页 |
6.1 共晶相变材料 | 第75-78页 |
6.1.1 相变温度的确定 | 第75-76页 |
6.1.2 多元共晶相变材料的合成 | 第76-78页 |
6.2 定型相变材料 | 第78-86页 |
6.2.1 定型相变材料的泄露性 | 第78-79页 |
6.2.2 孔形对定型相变材料热性质的影响 | 第79-80页 |
6.2.3 孔形对相变材料负载率的影响 | 第80-84页 |
6.2.4 孔形对相变材料性质的影响 | 第84-85页 |
6.2.5 定型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85-86页 |
6.3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新型介孔硅基材料用于捕获重金属离子 | 第87-97页 |
7.1 介孔硅基材料直接应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 | 第87-91页 |
7.1.1 不同重金属离子的捕获效果 | 第87-88页 |
7.1.2 孔形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8-91页 |
7.2 介孔硅基材料的功能化改性 | 第91-93页 |
7.3 改性介孔硅基材料的吸附性能 | 第93-95页 |
7.4 结论 | 第95-97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7-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8.2 创新点 | 第98页 |
8.3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