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1.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的选择 | 第12-14页 |
| 2.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4-25页 |
| 3.1 样本量 | 第14页 |
| 3.2 随机 | 第14页 |
| 3.3 盲法 | 第14页 |
| 3.4 对照设计 | 第14-15页 |
| 3.5 治疗方案 | 第15-17页 |
| 3.6 合并用药及治疗情况 | 第17-19页 |
| 3.7 观察指标 | 第19-22页 |
| 3.8 安全性观察 | 第22页 |
| 3.9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22页 |
| 3.10 伦理审批及受试者权益保护 | 第22-23页 |
| 3.11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3.12 研究流程图 | 第24-25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5-31页 |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25页 |
| 4.2 两组心绞痛患者基线分析结果 | 第25-27页 |
| 4.3 疗效评价结果 | 第27-29页 |
| 4.4 两种取穴针刺方案对患者血清CRP、BNP水平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5 安全性评价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41页 |
| 1. 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 第31-32页 |
| 1.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对应的中医病名 | 第31页 |
| 1.2 心痛、胸痹的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 1.3 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 | 第32页 |
| 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西医认识 | 第32-34页 |
| 2.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32-33页 |
| 2.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第33-34页 |
| 2.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第34页 |
| 3. 循经取穴针刺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34-38页 |
| 3.1 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 第34-35页 |
| 3.2 循经取穴是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选穴方法 | 第35-37页 |
| 3.3 内关、通里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穴位 | 第37页 |
| 3.4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 针刺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BNP水平影的响 | 第38-41页 |
| 4.1 血清CRP、BN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 4.2 针刺前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RP、BNP的变化 | 第39-40页 |
| 4.3 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机制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附件一:综述 针刺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现状 | 第50-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