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业绩比较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对冲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产品业绩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对冲基金业绩联动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社会关系网络方法在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运用 | 第19-21页 |
一、投资者社会关系研究方法发展脉络 | 第19页 |
二、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人投资者研究中的运用 | 第19-20页 |
三、社会关系网络在共同基金研究中的运用 | 第20-21页 |
四、社会关系网络在对冲基金研究中的运用 | 第21页 |
第五节 结构洞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21-24页 |
一、结构洞理论的概念内涵 | 第21-22页 |
二、结构洞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结构洞理论的研究层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第24-31页 |
第一节 中国对冲基金 | 第24-27页 |
一、中国对冲基金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二、中国对冲基金基本特征 | 第26页 |
三、中国对冲基金策略分类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国“高校-校友”网络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中国对冲基金经理结构洞位置与业绩联动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1-36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31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31-36页 |
第五章 实证结果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36-39页 |
第二节 相关性系数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基金经理结构洞位置与业绩联动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分市场周期影响 | 第42页 |
第五节 分策略影响 | 第42-43页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 第43-48页 |
一、专业背景假说(理工科背景、经管类背景) | 第43-44页 |
二、个人能力假说(学历及本科毕业院校) | 第44-46页 |
三、产品业绩检验(基金经理结构洞位置对业绩的影响) | 第46-47页 |
四、其它检验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48-4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