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培育规划研究

致谢第1-11页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绪论第13-20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与综合性第13-14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实施面临的困境第14页
     ·保护培育规划存在的不足第14-15页
   ·国内外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研究第15-17页
     ·国外的状况第15-16页
     ·国内的状况第16-1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研究思路第18-20页
2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相关理论第20-26页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的定义第20页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基本方法第20-22页
     ·思维方法第20-21页
     ·理论方法第21页
     ·研究方法第21页
     ·技术方法第21-22页
     ·管理方法第22页
     ·工作方法第22页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第22-24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22-23页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第23-24页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的基本理论第24-26页
     ·系统理论第24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6页
     ·遗产保护基本理论第26页
3 保护培育规划国内外状况及经验借鉴第26-34页
   ·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第26-29页
   ·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第29页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第29-32页
   ·泰山风景名胜区第32-33页
   ·案例研究结果分析第33-34页
4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现状及问题分析第34-49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简介第34-35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概况第35-37页
     ·天师道源第35-36页
     ·碧水丹山第36页
     ·春秋崖墓第36-37页
     ·林海秀湖第37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概述第37-40页
   ·上一轮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第40-43页
     ·上一轮总体实施取得的成绩第40-41页
     ·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的分析与总结第42-43页
   ·风景资源保护现状第43-48页
     ·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问题第43-45页
     ·道教文化的保护问题第45-46页
     ·泸溪河的风景资源第46-47页
     ·崖墓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7-48页
   ·对“世界遗产”的影响分析第48-49页
     ·来自旅游方面第48页
     ·来自常住人口方面第48页
     ·来自社会发展方面第48-49页
     ·来自外来文化方面第49页
5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研究第49-71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总体构想第49-53页
     ·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第49页
     ·规划依据第49-50页
     ·规划方法第50-53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第53-60页
     ·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评价第53-54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价值的评价第54-57页
     ·龙虎山与国内其它地区丹霞地貌比较优势第57-58页
     ·风景资源评价第58-60页
   ·保护分区界限确定第60-62页
     ·保护分区的目的及原则第60页
     ·保护分区的确定第60-62页
   ·分类保护与措施第62-65页
     ·自然景观保护区第63-64页
     ·史迹保护区第64页
     ·风景游览区第64页
     ·发展控制区第64-65页
   ·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措施第65-69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保护规划第66-67页
     ·核心景区调整第67-68页
     ·保护措施第68-69页
   ·分级保护与措施第69-71页
     ·特级保护区第69页
     ·一级保护区第69页
     ·二级保护区第69页
     ·三级保护区第69页
     ·外围保护地带第69-71页
6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相关规划协调研究第71-102页
   ·与居民社会的协调第71-82页
     ·居民社会现状第71-75页
     ·现状存在的问题第75页
     ·相关政策对原住居民的影响第75-76页
     ·规划原则第76页
     ·居民社会调整第76-79页
     ·居民点职能与布局第79-82页
   ·与游赏规划的协调第82-102页
     ·总体构思第83-90页
     ·游憩项目导入第90-91页
     ·风景游赏单元组织第91-92页
     ·景区规划第92-93页
     ·景点规划第93-100页
     ·游览组织第100-10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研究结论第102-103页
   ·建议第103页
   ·讨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堤坝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以嵊州市环堤路以西沿江景观设计为例
下一篇:变电站工程电气监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