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从"建筑之树"说起 | 第9-13页 |
·《华夏意匠》与"建筑之树" | 第9-10页 |
·弗莱彻的中国建筑总体认识 | 第10-11页 |
·描写的体例 | 第10页 |
·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Historical Style)的由来 | 第10-11页 |
·个人看法还是集体认识? | 第11-13页 |
2 英国来华游记中的中国建筑柱子与屋顶 | 第13-37页 |
·马嘎尔尼使团之前英国游记中的中国建筑形象 | 第13-15页 |
·马嘎尔尼使团的中国建筑认识 | 第15-31页 |
·文字描述 | 第16-25页 |
·柱子与柱式 | 第16-21页 |
·屋顶 | 第21-25页 |
·绘画中的柱子与屋顶形象 | 第25-31页 |
·总体概述 | 第25-28页 |
·柱子 | 第28-29页 |
·屋顶 | 第29-31页 |
·马嘎尔尼使团之后英国人的中国建筑认识 | 第31-35页 |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 | 第31-34页 |
·德夫人(Mrs.Archibald Little) | 第34-35页 |
·叶慈(W.Perceval Yetts) | 第35页 |
·英国人认识中国建筑的两种模式之小结 | 第35-37页 |
·概念性认识模式 | 第35-36页 |
·描述性认识模式 | 第36-37页 |
3 中国建筑的西方认知变迁 | 第37-47页 |
·文字里的中国建筑形象 | 第37-41页 |
·马嘎尔尼使团之前的欧洲大陆游记 | 第37-40页 |
·柱子 | 第37-38页 |
·屋顶 | 第38-40页 |
·二十世纪西方人的中国建筑认知新变化 | 第40-41页 |
·西方绘画里的中国柱子与屋顶形象变迁 | 第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偏见"之因与果 | 第47-52页 |
·弗莱彻的中国建筑认识与评价 | 第47-49页 |
·柱子与柱式 | 第47页 |
·屋顶 | 第47-48页 |
·历史渊源 | 第48-49页 |
·弗莱彻之历史评价 | 第49页 |
·西方的中国建筑认识之影响 | 第49-52页 |
·柱式与斗栱 | 第50页 |
·"大屋顶"运动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及使团主要人物与作品简介 | 第56-59页 |
附录二 马嘎尔尼与巴罗对中国建筑的总体评价摘录 | 第59-61页 |
附录三 图录 | 第61-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