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评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回顾及其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 第16-28页 |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回顾 | 第16-19页 |
(一) 城市商业银行初始创建阶段(1995-2002) | 第16-17页 |
(二)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改革阶段(2003-2005) | 第17-18页 |
(三) 城市商业银行创新突破阶段(2006-至今) | 第18-19页 |
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19-24页 |
(一) 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 城市商业银行近年不良资产的总体状况 | 第20-24页 |
三、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 第24-28页 |
(一) 宏观方面分析 | 第24-25页 |
(二) 微观方面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行措施及其评价 | 第28-34页 |
一、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行措施 | 第28-31页 |
(一) 诉讼追偿 | 第28页 |
(二) 债务核销 | 第28-29页 |
(三) 不良资产置换 | 第29页 |
(四) 不良资产打包出售 | 第29-30页 |
(五) 不良资产剥离 | 第30-31页 |
(六) 债转股 | 第31页 |
二、城市商业银行现行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 诉讼追偿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二) 债务核销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三) 不良资产置换和剥离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四) 不良资产出售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五) 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一、韩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 第34页 |
(一) 韩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34页 |
(二) 韩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果 | 第34页 |
二、日本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 第34-35页 |
(一) 日本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34-35页 |
(二) 日本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果 | 第35页 |
三、美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 第35-36页 |
(一) 美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35-36页 |
(二) 美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果 | 第36页 |
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启示 | 第36-38页 |
(一) 政府加强制度保障作用 | 第36页 |
(二) 建立专业处置机构和健全相应法律体系 | 第36页 |
(三) 处置不良资产手段不单一,通过多种途径处置不良资产 | 第36-37页 |
(四) 处置不良资产不能隐瞒、拖延,要在合适时期果断及时处置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 | 第38-47页 |
一、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思路 | 第38-39页 |
(一) 探索尝试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38页 |
(二) 积极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 第38页 |
(三) 实现“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第38页 |
(四) 加强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第38-39页 |
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措施-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39-41页 |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对于其他处置方式的优势 | 第39页 |
(二)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流程 | 第39-41页 |
(三) 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第41页 |
三、城市商业银行探索“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第41-43页 |
(一)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几种具体类型 | 第41-42页 |
(二) 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 第42-43页 |
四、城市商业银行寻求当地政府助力 | 第43-44页 |
(一) 寻求当地政府对借款企业和自身给予扶持 | 第43页 |
(二) 当地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和信用环境建设 | 第43-44页 |
五、城市商业银行从源头控制不良资产的建议 | 第44-47页 |
(一) 优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激励体制 | 第44-45页 |
(二)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 | 第45页 |
(三) 健全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47-49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4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