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

当代日本战争史观与国民性因素初析--以日本1937-1945对华侵略战争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6页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第9-12页
     ·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研究的思路与分析框架第12-14页
     ·研究的思路第12-14页
     ·分析框架第14页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预期创新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16-30页
   ·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定性与法理研究第16-20页
     ·“东京审判”达成“日本罪行”国际共识第16-18页
     ·“东京审判”的法理认知、依据研究第18-19页
     ·关于“东京审判”的缺陷与局限研究第19-20页
   ·国民性的涵义与日本国民性要素第20-23页
     ·国民性内涵与视角第20-21页
     ·日本国民性要素研究第21-23页
   ·日本对1937—1945对外侵略战争认知研究第23-25页
     ·综合全面因素分析日本战争观第23-24页
     ·就日本官方具体政策解读其侵略战争的认知第24-25页
   ·日本战争史观与国民性因素研究第25-27页
     ·从日本国民心理的角度分析对战争史观的影响第25-26页
     ·从具体某个日本国民性要素角度分析对战争史观的影响第26-27页
   ·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第27-30页
     ·关于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战争”定性问题第27-28页
     ·关于国民性涵义问题第28页
     ·关于日本战争史观形成与变化的因素研究第28-29页
     ·关于日本国民性因素影响其战争史观相关研究第29-30页
第三章 国际社会对侵华战争的定性与战后日本历史观变迁第30-36页
   ·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战争认知法理基础第30-33页
     ·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战争认知与法理基础第30-32页
     ·东京审判历史意义与缺陷第32-33页
   ·战后日本总体历史观的变迁第33-35页
     ·日本官方战后责任认知与衍变第33-35页
     ·日本民众战争史观变化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日本国民性特征与民众战争史观演变第36-49页
   ·日本内嵌式国民性特征第36-42页
     ·物理环境与日本国民性形成第36-38页
     ·精神氛围与日本国民性第38-41页
     ·价值观与日本国民性第41-42页
   ·与时俱进国民性特征第42-46页
     ·社会发展与国民性变化第42-44页
     ·外部约束与国民性改化第44-46页
   ·日本民众战争史观衍变与国民性因素第46-49页
     ·日本民众战争史观衍变背景第46-47页
     ·民众战争史观衍变过程第47-48页
     ·战争史观右倾化发展与国民性因素第48-49页
第五章 日本当代官方多维战争史观争斗与国民性因素第49-62页
   ·战后日本制度变化与多维战争史观博弈第49-54页
     ·日本政界进步派与正确战争史观第49-51页
     ·日本右翼保守派错误战争史观列举第51-53页
     ·新民族主义盲从战争史观——历史修正主义崛起第53-54页
   ·日本“反省派”学者及“与时俱进”国民性因素第54-57页
     ·社会发展与“战争责任”认知第54-55页
     ·外部坏境与“战后责任”认知第55-57页
   ·日本政客错误战争史观背后的国民性因素第57-62页
     ·内嵌式价值观对战争观影响第57-59页
     ·物理层面内嵌国民性——助推右翼战争史观大行其道第59-61页
     ·从内嵌国民性看安倍“历史修正主义”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页
第六章 国民性因素与错误历史观案例探析第62-80页
   ·内嵌式国民性极端特征第64-66页
     ·日本国民极端“实用主义”行为特征第64-65页
     ·“神道教”信仰与“愚忠”情绪第65-66页
   ·内嵌式价值观的极端特征第66-68页
     ·“武士道”演变与“善恶难辨”第66-67页
     ·“天皇神武”与“民族自大情绪”第67-68页
   ·日本政府误导性政策与国民性因素第68-73页
     ·案例一:“东京审判正义性”否定与“实用主义”行为特征第68-70页
     ·案例二:日本官方参拜“靖国神社”与国民信仰第70-71页
     ·案例三:日本官方战犯补偿政策与国民价值观第71-73页
   ·盲从历史观与国民性因素分析第73-80页
     ·案例四: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曲解——嵌入的“愚忠”第73-75页
     ·案例五:“慰安妇”、“化学武器遗留”减罪论—“既往不咎”价值观第75-77页
     ·案例六:日本民众“侵略战争”性质模糊认识——民族认同第77-80页
第七章 总结第80-84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0-82页
   ·研究创新点第82-83页
   ·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后记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战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革新演变
下一篇: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的美澳安全联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