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述 | 第11-20页 |
(一)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权 | 第11-15页 |
1、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1-13页 |
2、个人信息权及相关权利辨析 | 第13-15页 |
(二)经合组织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借鉴意义 | 第15-16页 |
(三)目前国外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主要模式 | 第16-20页 |
1、欧盟立法模式 | 第16-17页 |
2、美国立法模式 | 第17-19页 |
3、欧美立法模式比较分析 | 第19-20页 |
二、中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之比较 | 第20-49页 |
(一)中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述 | 第20-28页 |
1、“个人信息”名称的使用 | 第20-21页 |
2、个人信息概念辨析 | 第21-24页 |
3、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第24-25页 |
4、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第25-28页 |
(二)中美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之比较 | 第28-37页 |
1、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2、立法主体及层次划分 | 第30-33页 |
3、自律机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33-37页 |
(三)个人信息保护主体之比较 | 第37-40页 |
1、信息主体的范围 | 第38页 |
2、信息主体决定权的行使 | 第38-40页 |
(四)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之比较 | 第40-44页 |
1、美国多元主体之监管 | 第40-42页 |
2、我国政府主导型之监管 | 第42-43页 |
3、中美监管模式之比较 | 第43-44页 |
(五)中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法律责任及救济 | 第44-49页 |
1、美国关于责任及救济的规定及不足 | 第44-46页 |
2、我国立法关于责任、救济的规定及不足 | 第46-49页 |
三、关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思考 | 第49-61页 |
(一)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框架的建议 | 第49-52页 |
1、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2、提升法律阶位,健全个人信息立法体系 | 第50-51页 |
3、扩大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适用范围 | 第51页 |
4、明确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关系 | 第51-52页 |
(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的确立 | 第52-55页 |
1、采取统一交叉式立法模式 | 第52-53页 |
2、设置“公私”兼顾的第三法域 | 第53页 |
3、加强自律机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 第53-55页 |
(三)保障信息自决权的行使 | 第55-56页 |
(四)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制度的建立 | 第56-59页 |
1、抛弃独立机构监管方式 | 第56-57页 |
2、合理配置自律机制与政府机构的监管资源 | 第57-58页 |
3、注重社会的监督力量 | 第58-59页 |
(五)完善法律责任与救济 | 第59-61页 |
1、丰富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59页 |
2、增加对信息主体实质救济的权利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