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活的但非可培养状态菌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VBNC菌的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VBNC菌的复苏 | 第12页 |
·VBNC菌体的潜在机能 | 第12-13页 |
·VBNC复苏活化菌体的应用 | 第13页 |
·复苏促进因子(Rpf)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3-14页 |
·毒死蜱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毒死蜱的应用概况 | 第14-15页 |
·毒死蜱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毒死蜱存在的应用问题 | 第16页 |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进展 | 第16-17页 |
·毒死蜱微生物降解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毒死蜱降解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基于Rpf分离新疆土壤和制药废水中的VBNC状态菌 | 第20-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实验样品的处理 | 第20页 |
·Rpf的制备 | 第20-21页 |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23页 |
·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MPN培养系法 | 第23-24页 |
·液体培养基的稀释 | 第24-25页 |
·VBNC菌的涂布分离 | 第25-26页 |
·VBNC菌平板划线分离 | 第26页 |
·VBNC菌划线纯化 | 第26-27页 |
·VBNC菌扩大培养化 | 第27页 |
·VBNC菌保存 | 第27-29页 |
·VBNC菌初步鉴定 | 第29页 |
·纯化菌株的16SrRNA测序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制药废水中分离取得VBNC资源菌种 | 第30-33页 |
·新疆土壤中分离取得VBNC资源菌种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3 基于活的但非可培养细菌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 第38-53页 |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培养基及组成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毒死蜱气相色谱条件的设置 | 第40页 |
·毒死蜱定量方法的确定 | 第40-41页 |
·VBNC菌对毒死蜱降解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毒死蜱降解率的计算 | 第41页 |
·响应面的设计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51页 |
·气相色谱测定毒死蜱残留量 | 第42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毒死蜱残留量 | 第42-43页 |
·菌种在各种培养基下的降解能力 | 第43-48页 |
·菌种CHZYR63降解的响应面分析及结果 | 第48-51页 |
·毒死蜱降解实验小结 | 第51-53页 |
4 基于VBNC菌CHZYR63对毒死蜱的酶降解效果 | 第53-61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53-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培养基及组成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毒死蜱气相色谱条件的设置 | 第55页 |
·毒死蜱定量方法的确定 | 第55页 |
·毒死蜱降解率的计算 | 第55页 |
·降解菌的培养 | 第55-56页 |
·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毒死蜱降解酶的提取以及酶降解实验 | 第56页 |
·PH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实验结果 | 第56-59页 |
·毒死蜱降解酶的定位 | 第56-57页 |
·胞外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温度对毒死蜱酶促降解的影响 | 第58页 |
·PH对毒死蜱酶促降解的影响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5 全文总结 | 第61-64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创新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谱书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