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穆勒-布鲁克曼设计中的客观性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绪论 | 第6-1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6-7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三、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客观性初探 | 第11-32页 |
| 一、“客观性”的产生背景 | 第11-24页 |
| (一) 从“瑞士设计”到“国际主义” | 第12-17页 |
| (二) 从“主观图释”到“客观详实” | 第17-24页 |
| 二、表达客观性的语言 | 第24-31页 |
| (一) 网格系统 | 第24-28页 |
| (二) 非对称版面 | 第28-29页 |
| (三) 无衬线字体 | 第29-30页 |
| (四) 客观摄影 | 第30-31页 |
| 三、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分享设计中的客观性 | 第32-56页 |
| 一、专业教育——“客观性”的教学范本 | 第32-40页 |
| (一) 青蓝相映,薪火相传——苏黎世工艺美术学院 | 第32-36页 |
| (二) 相互吸引,相互渗透——日本客座教授 | 第36-38页 |
| (三) 再识新友,再造旧梦——乌尔姆设计学院 | 第38-40页 |
| 二、《新平面》——“客观性”的大众读本 | 第40-51页 |
| (一) 开启《新平面》 | 第40-44页 |
| (二) 《新平面》的设计师们 | 第44-50页 |
| (三) 同时期的设计杂志 | 第50-51页 |
| 三、书籍——“客观性”的系统集合 | 第51-55页 |
| (一) 《图形艺术家和他的设计问题》 | 第51-53页 |
| (二) 《海报历史》 | 第53-54页 |
| (三) 《视觉传达史》 | 第54-55页 |
| 四、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三章 客观性的再思考 | 第56-81页 |
| 一、客观性再探 | 第56-74页 |
| (一) 形式变迁 | 第56-69页 |
| (二) 技术革新 | 第69-73页 |
| (三) 小结 | 第73-74页 |
| 二、重拾设计中的客观性 | 第74-79页 |
| 三、“客观设计”理想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