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CO2热泵热水器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 第10-11页 |
| ·节能减排 | 第11页 |
| ·自然工质 CO_2的发展及应用 | 第11-12页 |
| ·CO_2跨临界循环 | 第12-14页 |
| ·CO_2跨临界循环性能 | 第12-14页 |
| ·CO_2跨临界循环的性能提高 | 第14页 |
| ·CO_2热泵热水器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热泵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17-31页 |
| ·热泵系统性能平台 | 第17-18页 |
| ·性能平台界面 | 第17-18页 |
| ·性能平台使用 | 第18页 |
| ·单级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 第18-23页 |
| ·单级热泵循环模式的分析 | 第18-20页 |
| ·性能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 第20-21页 |
| ·性能系数随效率的变化 | 第21-22页 |
| ·性能系数随排气压力的变化 | 第22-23页 |
| ·双级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 第23-29页 |
| ·双级热泵循环模式的分析 | 第23-24页 |
| ·性能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 第24-27页 |
| ·性能系数随效率的变化 | 第27-28页 |
| ·性能系数随排气压力的变化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热泵系统火用损失分析 | 第31-47页 |
| ·热泵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 第31-35页 |
| ·压缩机 | 第31-32页 |
| ·换热器 | 第32-34页 |
| ·节流装置 | 第34-35页 |
| ·热泵系统各设备的火用损失分析 | 第35-40页 |
| ·单级热泵系统各设备的火用损失分析 | 第35-37页 |
| ·双级热泵系统各设备的火用损失分析 | 第37-40页 |
| ·热泵系统火用损失分析 | 第40-45页 |
| ·单级热泵系统火用损失分析 | 第40-43页 |
| ·双级热泵系统火用损失分析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CO_2热泵热水器气体冷却器数值模拟 | 第47-59页 |
| ·CO_2工质的物性分析 | 第47-48页 |
| ·跨临界区域 CO_2制冷剂物性研究 | 第47-48页 |
| ·CO_2制冷剂物性参数的拟合 | 第48页 |
| ·CO_2气体冷却器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 ·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 ·模型验证 | 第51-52页 |
| ·物理模型 | 第52页 |
| ·CO_2气体冷却器数值模拟 | 第52-54页 |
| ·模拟工况 | 第52-53页 |
| ·网格划分 | 第53页 |
| ·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 ·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 ·质量流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