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葡萄霜霉病的起源和分布 | 第10页 |
·葡萄霜霉病病原 | 第10-11页 |
·葡萄霜霉菌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 第10页 |
·病原菌的无性阶段 | 第10-11页 |
·葡萄霜霉菌有性阶段 | 第11页 |
·葡萄霜霉病生物学和流行学 | 第11-12页 |
·发病症状 | 第11-12页 |
·侵染循环 | 第12页 |
·传播方式 | 第12页 |
·潜育期 | 第12页 |
·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 | 第12页 |
·病害流行的因素 | 第12-13页 |
·气候条件与病害流行 | 第13页 |
·栽培管理与病害流行 | 第13页 |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研究 | 第13-16页 |
·葡萄不同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 | 第13-14页 |
·葡萄的叶片结构与霜霉病抗性 | 第14页 |
·葡萄的生理生化抗病性 | 第14-16页 |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及预测预报 | 第16-20页 |
·葡萄霜霉病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病害的相关性 | 第17页 |
·葡萄霜霉病的预测预报及模型的建立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葡萄霜霉病潜育期的测定 | 第20页 |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空中扩散动态的研究 | 第20-22页 |
·水溶液和凡士林中孢子囊形态的异同 | 第20页 |
·不同高度霜霉菌孢子囊空中扩散动态的观察 | 第20-21页 |
·一天内不同时段孢子囊扩散动态的观察 | 第21页 |
·葡萄生长季节孢子囊扩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页 |
·葡萄生长期霜霉病发病情况的系统定点调查 | 第21-22页 |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病情相关性分析 | 第22页 |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研究 | 第22-23页 |
·不同葡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实验 | 第22页 |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人工接种试验 | 第22-23页 |
·田间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 | 第23页 |
·不同葡萄品种病斑大小和单斑含孢量的测定 | 第23页 |
·不同品种叶片表面气孔密度和大小与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关系 | 第23页 |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 第23-25页 |
·大田定点调查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年度间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葡萄霜霉病潜育期的测定 | 第25页 |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空中扩散动态的研究 | 第25-33页 |
·水中和凡士林中孢子囊形态的观察 | 第25页 |
·不同高度霜霉菌孢子囊空中数量动态的观察 | 第25-26页 |
·一天内不同时段孢子囊扩散动态的观察 | 第26-27页 |
·葡萄生长季节孢子囊扩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葡萄生长期霜霉病的发病情况 | 第29-32页 |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研究 | 第33-37页 |
·不同葡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实验 | 第33-34页 |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人工接种试验 | 第34页 |
·田间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 | 第34-35页 |
·不同葡萄品种病斑大小和单斑含孢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不同品种叶片表面气孔密度和大小与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关系 | 第36-37页 |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 第37-42页 |
·葡萄霜霉病始发期的预测 | 第37-38页 |
·葡萄生长期霜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 | 第38-4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一:葡萄霜霉病发病症状 | 第49-50页 |
附录二: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形态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