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断层运动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3-16页 |
| ·块体运动模型与位错模型原理 | 第13-15页 |
| ·断层运动研究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震间断层运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基于大地测量形变数据的断层运动反演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基于形变数据的花东纵谷断层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 | 第24-28页 |
| ·区域地质活动格局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24-25页 |
| ·区域主要断层构造与地震活动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1992-1999 年纵谷断层震间运动反演 | 第28-37页 |
| ·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29-32页 |
| ·块体划分 | 第29-30页 |
| ·断层模型 | 第30-32页 |
| ·震间形变资料 | 第32-33页 |
| ·最优模型的选择 | 第33-35页 |
| ·刚性块体与断层位错模型 | 第34页 |
| ·弹性块体与断层位错模型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2003年成功MW 6.8 地震同震位错反演 | 第37-44页 |
| ·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37-38页 |
| ·同震形变资料 | 第38-39页 |
| ·同震位错反演 | 第39-43页 |
| ·断层几何参数 | 第39-40页 |
| ·介质模型 | 第40页 |
| ·反演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2007-2010 年纵谷断层南段断层运动反演 | 第44-50页 |
| ·In SAR形变数据 | 第44-45页 |
| ·断层运动反演 | 第45-49页 |
| ·形变数据降采样 | 第45页 |
| ·断层模型与介质模型 | 第45-46页 |
| ·反演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基于震间运动与同震位错分析断层强震危险性 | 第50-57页 |
| ·矩震级估算经验公式 | 第50页 |
| ·纵谷断层历史强震同震位错 | 第50-51页 |
| ·强震危险性分析 | 第51-52页 |
| ·发震能力 | 第51页 |
| ·历史强震复发周期 | 第51-52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2-5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57-58页 |
| ·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的内容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