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s) | 第15-17页 |
·SOFC和SOEC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SOFC的关键材料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电解质材料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电极材料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3-35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23-24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样品的合成 | 第25-26页 |
·材料性能测试表征手段 | 第26-34页 |
·粉末X-射线衍射 | 第26-28页 |
·中子衍射和同步辐射和51V-NMR测试 | 第28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8-30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31页 |
·氧浓差电池测试(EMF测试) | 第31-33页 |
·UV-vis测试样品Eg | 第33-34页 |
·晶体结构画图及物相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BiVO_4中制造氧缺陷后离子导电行为和相转变研究 | 第35-59页 |
·前言 | 第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Bi_(1-x)Sr_xVO_(4-0.5x), Bi_(1-x)Na_xVO_(4-x)和BiV_(1-x)W_xO_(4+0.5x)体系的合成 | 第36页 |
·样品表征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7页 |
·Bi_(1-x)Sr_xVO_(4-0.5x)体系物相分析 | 第37-40页 |
·Bi_(1-x)Na_xVO_(4-x)体系物相分析 | 第40-42页 |
·BiV_(1-x)W_xO_(4+0.5x)体系物相分析 | 第42页 |
·Bi_(1-x)Sr_xVO_(4-0.5x)体系样品的变温XRD数据 | 第42-44页 |
·激光悬浮法合成的Bi_(1-x)Sr_xVO_(4-0.5x)材料的中子衍射和同步辐射数据 | 第44-46页 |
·激光气动悬浮法合成的Bi_(1-x)SrxVO_(4-0.5x)系列样品的51V核磁共振数据 | 第46-47页 |
·Bi_(1-x)Sr_xVO_(4-0.5x)体系样品的导电性能研究 | 第47-53页 |
·Bi_(1-x)Sr_xVO_(4-0.5x)体系样品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 | 第53-54页 |
·Bi_(1-x)Na_xVO_(4-x)体系样品的变温XRD数据 | 第54-55页 |
·Bi_(1-x)Na_xVO_(4-x) (x=0-0.3)体系样品的导电性能研究 | 第55-56页 |
·Bi_(1-x)Na_xVO_(4-x) (x=0-0.3)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NdBaInO_4-基材料制造氧缺陷的合成与电性能研究 | 第59-83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各掺杂体系材料的合成 | 第61页 |
·样品表征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81页 |
·Nd_(1-x)M_xBaInO_(4-0.5x)(M=Ca, Sr, Ba)体系物相分析 | 第62-64页 |
·Nd_(1-x)Ce_xBaInO_(4+0.5x)体系物相分析 | 第64-65页 |
·NdBa_(1-x)M_xIn_(4+0.5x)(M=La,Nd)体系物相分析 | 第65-66页 |
·Nd_(1-x)Ca_xBaInO_(4-0.5x)材料的离子导电研究 | 第66-71页 |
·Nd_(1-x)Ba_(1+x)InO_(4-0.5x)体系离子导电研究 | 第71-73页 |
·Nd_(0.9)M_(0.1)BaInO_(3.95)(Ca,Sr,Ba)组分电导率对比 | 第73-77页 |
·Nd_(0.9)Ce_(0.1_BaInO_(4.05)材料电导率研究 | 第77-78页 |
·Nd_(3.95)Ce_(0.05)BaInO_(4.025)和NdBaIn_(0.9)Nb_(0.1)O_(4.1)电极材料制备 | 第78-80页 |
·Nd_(3.95)Ce_(0.05)BaIn_(O4.025)电极材料的电导率测试及对称电池测试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SrFeO_3-Sr_2Fe_2O_5阴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83-104页 |
·前言 | 第83-84页 |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实验试剂 | 第84-85页 |
·系列掺杂样品的合成 | 第85页 |
·甘氨酸-硝酸盐自燃法制备SDC和LSM | 第85页 |
·对称电池及单电池的制备 | 第85-86页 |
·样品表征 | 第8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102页 |
·固相法合成SrFe_(1-x)Zr_xO_3材料物相分析 | 第86-89页 |
·甘氨酸-硝酸盐合成SrFeO_3和Sr_(0.9)Fe_(0.9)Zr_(0.1O2.95)样品 | 第89-90页 |
·SrFe_(1-x)Co_xO_(3-0.5x)(x=0.1, 0.5)样品物相分析 | 第90-91页 |
·Sr_(1-x)M_xFeO_(3+0.5x)(M=La,Pr)材料物相分析 | 第91-93页 |
·SrFe_(1-x)Zr_xO_(3+0.5x)(x=0, 0.1, 0.85, 0.9)材料导电性测试 | 第93-95页 |
·Sr_(1-x)MxFeO_(3+0.5x)(M=La, Pr)材材料导电性测试 | 第95-97页 |
·造孔剂乙基纤维含量素对SrFeO_3单电池的性能影响 | 第97-99页 |
·造孔剂乙基纤维素对SrFeO_3单电池形貌影响 | 第99-100页 |
·Sr_(0.9)Fe_(0.1)Zr_(0.1)O_3单电池Rp测试 | 第100-101页 |
·Sr_(0.9)Pr_(0.1)FeO_(3.05)单电池Rp测试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其他含四面体结构材料的氧离子导体的初步探索 | 第104-118页 |
·前言 | 第104-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实验试剂 | 第105-106页 |
·Sr_(3±x)R_(2±x)Si_6O_(18±0.5x)和Sr_(3-x)Na_xR_2Si_6O_(18-0.5x)(R= Y, Gd)材料的合成 | 第106页 |
·LaRbMo_2O_8材料的合成 | 第106页 |
·样品表征 | 第106-10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6页 |
·Sr_(3±x)R_(2±x)Si_6O_(18±0.5x)(R=Y,Gd)材料的物相分析 | 第107-108页 |
·Sr_(3-x)Na_xR_2Si_6O_(18-0.5x)(R= Gd,Y)体系的物相分析 | 第108页 |
·Sr_(3-x)Na_xR_2Si_6O_(18-0.5x)(R= Gd,Y)体系的导电性能测试 | 第108-111页 |
·LaRbMo_2O_8体系的物相分析 | 第111-115页 |
·LaRbMo_2O_8的变温衍射数据 | 第115-116页 |
·LaRbMo_2O_8的DSC曲线 | 第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