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油用牡丹产业背景 | 第11页 |
·油用牡丹国家相关政策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内容 | 第12-13页 |
·观光林业园 | 第12页 |
·观光农业园 | 第12-13页 |
·油用牡丹种植观光园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观光农业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牡丹园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油用牡丹及其产业概述 | 第20-23页 |
·油用牡丹概述 | 第20-22页 |
·油用牡丹简介 | 第20页 |
·油用牡丹生物学特性 | 第20-21页 |
·油用牡丹价值用途 | 第21-22页 |
·油用牡丹产业概述 | 第22-23页 |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 第22页 |
·油用牡丹产业体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理论 | 第23-28页 |
·规划原则 | 第23-24页 |
·创新原则 | 第23页 |
·乡土文化展示原则 | 第23页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23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3页 |
·兼顾季节因素原则 | 第23-24页 |
·规划理论 | 第24页 |
·植物群落学理论 | 第24页 |
·生态演替理论 | 第24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4页 |
·环境规划理论 | 第24页 |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内容 | 第24-28页 |
·分区规划 | 第24-25页 |
·生产栽培规划 | 第25-26页 |
·景观绿化规划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种植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 第28-35页 |
·油用牡丹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 第28-30页 |
·牡丹文化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 第28-29页 |
·牡丹种植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 第29-30页 |
·牡丹制品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 第30页 |
·规划前期研究 | 第30-31页 |
·园区综合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规划产业引导 | 第31页 |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 | 第31页 |
·功能分区 | 第31页 |
·总体布局 | 第31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1-32页 |
·种植规划 | 第32-35页 |
·油用牡丹种植规划 | 第32-33页 |
·田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案例实践 ——河南光山县万亩油用牡丹种植观光园规划设计 | 第35-63页 |
·项目概况 | 第35-36页 |
·区位交通 | 第35页 |
·自然条件 | 第35-36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6页 |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36页 |
·指导思想 | 第36页 |
·规划原则 | 第36页 |
·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 第36-38页 |
·油用牡丹产业体系 | 第36-37页 |
·牡丹油用全产业链条 | 第37-38页 |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 第38-41页 |
·园区功能分区 | 第38-39页 |
·园区总体布局 | 第39-41页 |
·园区道路规划 | 第41页 |
·主要景观节点 | 第41-52页 |
·入口区景点 | 第42-44页 |
·研发办公区景点 | 第44-46页 |
·特色民俗街区景点 | 第46-48页 |
·牡丹种质资源展示区景点 | 第48-50页 |
·滨水游览区景点 | 第50-52页 |
·建筑及小品设计 | 第52-53页 |
·田间种植规划 | 第53-57页 |
·油用牡丹标准化种植 | 第53-55页 |
·油用牡丹间作套种 | 第55-57页 |
·园区植物景观配置 | 第57-63页 |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 第58-59页 |
·牡丹品种选择与配置 | 第59-61页 |
·其他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