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一、选题缘由:对“学生有病”的追问与反思 | 第12-14页 |
二、研究问题:对“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行为问题”的发问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对教育问题的诊断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一、基本概念:“学生行为问题” | 第16-19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27-32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质性研究 | 第28页 |
三、样本选取及资料收集 | 第28-31页 |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建构理论 | 第31页 |
五、研究者的反省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被教师关注的学生“行为问题” | 第32-53页 |
第一节 情绪体验-合理性判断:来自教师的双向描述维度 | 第32-46页 |
一、双向维度的本土化建构 | 第32-34页 |
二、双向维度下“行为问题”的划分 | 第34-46页 |
第二节 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双向理解 | 第46-50页 |
一、“普遍的现象”VS“情境的刺激” | 第46-48页 |
二、个人内在的“迁移”VS人际间的“传染” | 第48-49页 |
三、“能力用错了地方”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对教师关注的“行为问题”反思:复杂的教育现象 | 第50-53页 |
一、关注“行为问题”的内隐性 | 第50-51页 |
二、打破“行为问题”的专属性 | 第51-52页 |
三、纠正“行为问题”的污名化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判断——教师的标准 | 第53-70页 |
第一节 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判断维度建构 | 第53-62页 |
一、“影响不好”:后果维度 | 第54-57页 |
二、“明知故犯”与“无意为之”:动机维度 | 第57-58页 |
三、“总是这样”:时间维度 | 第58-59页 |
四、教师的背景信息对判断维度的影响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判断的影响因素——经验取向 | 第62-68页 |
一、“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教师的个人学习、成长经验 | 第62-64页 |
二、“不想成为异类”:教师的人际交往经验 | 第64-65页 |
三、“传统就是这样的”:文化、社会经验 | 第65-66页 |
四、不同层面的经验对教师个人的差异性影响 | 第66-68页 |
第三节 对教师判断标准内在教育取向的反思 | 第68-70页 |
一、以“整体效果”判断“行为问题”的教育取向 | 第68-69页 |
二、以“经验”判断“行为问题”的教育取向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教师眼中的学生“行为问题”归因 | 第70-82页 |
第一节 家庭因素:教师口中的“90%” | 第71-74页 |
一、“宠爱过度”VS“关注不足” | 第71-72页 |
二、“该听谁的?”:家校要求相悖 | 第72-73页 |
三、家长行为方式的“翻版”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学校因素:“难辞其咎” | 第74-77页 |
一、“没有吸引力的课”:非科学的课程设置 | 第75页 |
二、“自己的问题”:师源性心理伤害 | 第75-76页 |
三、“被边缘化”:不和谐班级氛围 | 第76-77页 |
第三节 社会因素:“不断变化的背景” | 第77-78页 |
一、“时代变了”: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 第77-78页 |
二、“地位不保的担忧”:相关政策联动效应 | 第78页 |
第四节 学生因素:回归于“人” | 第78-79页 |
一、“换种方式宣泄” | 第78-79页 |
二、“共同的天性” | 第79页 |
三、“无聊”的学生 | 第79页 |
第五节 对教师归因的教育反思 | 第79-82页 |
一、被弱化的内部归因 | 第80页 |
二、被简单化的归因 | 第80-81页 |
三、被虚构化的归因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应对 | 第82-93页 |
第一节 积极的应对 | 第82-88页 |
一、寻求专业支持 | 第83页 |
二、谋求家庭配合 | 第83-84页 |
三、追求学校转变 | 第84-88页 |
第二节 消极的应对 | 第88-90页 |
一、“让他后怕”:后果威慑法 | 第88页 |
二、“不用理他”:置之不理法 | 第88-89页 |
三、“简单粗暴”:权威压制法 | 第89-90页 |
第三节 对教育问题解决路径的反思 | 第90-93页 |
一、认识教育对象 | 第90-91页 |
二、借鉴不同学科 | 第91页 |
三、重塑教育之“轨” | 第91-93页 |
第六章 学生“行为问题”的再认识——研究者的立场 | 第93-100页 |
第一节 理解学生“行为问题” | 第93-96页 |
一、教师如何理解学生“行为问题” | 第94-95页 |
二、学生真的“有问题”吗? | 第95-96页 |
第二节 验证对学生“行为问题”的猜测 | 第96-100页 |
一、有待深入的教师实践 | 第97页 |
二、尝试“行为问题”解决的复杂思维 | 第97-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附录 | 第113-125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113页 |
附录2. 访谈实录片段 | 第113-125页 |
后记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