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前言 | 第11-26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 ·大气颗粒物概述 | 第11-12页 |
| ·植物滞留颗粒物效应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效益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4-26页 |
| ·地理概况 | 第24页 |
| ·气候特点 | 第24-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 ·采样点的选择 | 第26页 |
| ·供试树种 | 第26-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 ·采样时间 | 第27页 |
| ·用于测定各树种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质量 | 第27页 |
| ·用于研究不同大气污染条件下植物滞尘量的测定 | 第27页 |
| ·用于分析不同植物滞留颗粒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27页 |
| ·用于不同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受雨水冲刷掉落情况研究 | 第27页 |
| ·用于观察叶表面微观结构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28页 |
| ·植物叶片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质量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滤膜烘干时间确定方法 | 第30页 |
| ·叶面积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不同植物滞留颗粒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叶表面微观结构观察方法 | 第31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 ·定量测定叶片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方法的优势 | 第32-34页 |
| ·总颗粒物质量测定方法准确性 | 第32页 |
| ·总颗粒物质量测定方法稳定性 | 第32-34页 |
| ·小结 | 第34页 |
| ·滤膜烘干时间 | 第34-35页 |
| ·植物叶片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定量测定 | 第35-40页 |
|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不同大气污染条件下植物叶片滞尘量的测定 | 第40-42页 |
| ·不同季节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变化 | 第42-44页 |
| ·植物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受雨水冲刷掉落比例测量 | 第44-46页 |
| ·植物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 ·基本参数 | 第46-47页 |
| ·不同树种叶面滞留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 第47-49页 |
| ·叶表面微结构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特征的关系 | 第49-54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56页 |
| ·定量测定叶片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方法的优势 | 第54页 |
| ·滤膜烘干时间 | 第54页 |
| ·植物叶片滞留总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定量测定 | 第54页 |
| ·不同大气污染条件下植物叶片滞尘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 ·不同季节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变化 | 第55页 |
| ·植物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受雨水冲刷掉落比例测量 | 第55页 |
| ·植物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 ·叶表面微结构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特征的关系 | 第5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