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二、我国部分省市政府治理串标问题的实践 | 第15-19页 |
(一) 国内各地区建筑工程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简介 | 第15页 |
(二) 国内各地区治理串标问题主要措施 | 第15-19页 |
1. 加强招标代理机构诚信管理 | 第15-16页 |
2. 加强评标专家动态管理 | 第16-17页 |
3. 实行评标后评估制度 | 第17-18页 |
4. 推行电子招标投标、远程异地评标办法 | 第18-19页 |
三、海南省政府部门治理串标问题的现状 | 第19-32页 |
(一) 海南省建筑市场情况简介 | 第19-21页 |
1. 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0页 |
2. 治理取得的一些成效 | 第20-21页 |
(二) 海南省建筑工程串标表现形式 | 第21-23页 |
1. 直接规避招标 | 第21页 |
2. 挑选称心的招标代理 | 第21页 |
3. 限制信息传播 | 第21页 |
4. 资格预审排斥竞争对手 | 第21-22页 |
5. 选择可控的交易场所 | 第22页 |
6. 挂靠投标 | 第22页 |
7. 控制评标 | 第22-23页 |
(三) 海南省建筑工程串标主要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1. 建筑企业过多市场竞争激烈 | 第23-24页 |
2.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有些执行不到位 | 第24页 |
3. 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机构人员力量薄弱 | 第24页 |
4. 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太小,后续监管存在漏洞 | 第24页 |
5. 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 | 第24-25页 |
(四) 海南省有关部门治理串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第25-30页 |
1. 海南省政府部门治理串标问题职责梳理 | 第25-26页 |
2. 海南省有关部门治理串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第26-30页 |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1. 职责不明,各自为政 | 第30页 |
2. 多头监管,缺乏统筹 | 第30页 |
3. 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 第30页 |
4. 惩处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5. 有关部门存在角色错位、越位等问题 | 第31-32页 |
四、对政府部门改进串标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2-36页 |
(一) 完善有关政策规章,提升惩处力度 | 第32页 |
(二) 加强招标代理单位机构的行业自律,促进其规范经营 | 第32页 |
(三) 加强对代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 | 第32页 |
(四) 依靠利益相关人进行社会监督 | 第32-33页 |
(五) 加快实施电子招标,通过信息化手段排除个体干扰 | 第33页 |
(六) 清理完善评标专家库,加大对专家的监管力度 | 第33页 |
(七)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部门在招投标中的地位 | 第33-36页 |
1.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 第34页 |
2. 引入社会投资,打破垄断 | 第34-36页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6-38页 |
(一) 结论 | 第36页 |
(二) 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