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禾草混播植被在寒冷半干旱带的护坡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24页 |
·公路边坡植物护坡发展简史 | 第8-9页 |
·植物护坡理论 | 第9-14页 |
·植被护坡力学机理 | 第9-10页 |
·植被护坡水文机理 | 第10-11页 |
·植被护坡生态学理论 | 第11-13页 |
·植物护坡功能 | 第13-14页 |
·草种的建植方式 | 第14-15页 |
·混播建植技术及其基本模式 | 第15-19页 |
·混播建植技术 | 第15-18页 |
·混播建植的基本模式 | 第18-19页 |
·适宜寒冷半干旱带种植的护坡草种 | 第19-21页 |
·无芒雀麦 | 第20页 |
·冰草 | 第20页 |
·披碱草 | 第20-21页 |
·老芒麦 | 第21页 |
·其他草种 | 第21页 |
·公路边坡绿化防护一般要求 | 第21页 |
·混播建植应该遵循的原则 | 第21-22页 |
·目前混播草种建植公路边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4-25页 |
·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测试指标 | 第26-27页 |
·生态适应性指标 | 第26页 |
·固土能力指标 | 第26-27页 |
·保水能力指标 | 第27页 |
·景观效果指标 | 第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34页 |
·AHP层次分析法基本介绍 | 第27-28页 |
·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AHP法评价不同草种混播组合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生态适应性指标 | 第34-38页 |
·综合抗逆性 | 第34-36页 |
·密度 | 第36页 |
·成坪速度 | 第36-37页 |
·越冬率 | 第37页 |
·株高 | 第37页 |
·盖度 | 第37-38页 |
·固土能力指标 | 第38-41页 |
·根系分布情况 | 第38-40页 |
·根体积 | 第40页 |
·地下生物量 | 第40-41页 |
·保水能力指标 | 第41-43页 |
·抗冲刷能力 | 第41-43页 |
·土壤含水量 | 第43页 |
·地上生物量 | 第43页 |
·茎叶截留率 | 第43页 |
·景观效果指标 | 第43-45页 |
·色泽 | 第44-45页 |
·绿色期 | 第45页 |
·均一性 | 第45页 |
·综合分析 | 第45-46页 |
·利用AHP法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总结 | 第47-49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页 |
·混播建植护坡草坪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