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道情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道情及神池道情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道情”名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法曲道情的发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俗曲道情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神池道情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神池道情音乐的形成及其衍变发展 | 第16-28页 |
第一节 神池道情唱腔音乐概述 | 第16-24页 |
一、 神池道情唱腔来源 | 第16页 |
二、 神池道情的唱腔结构 | 第16-17页 |
三、 神池道情的套曲 | 第17页 |
四、 神池道情唱腔音乐发展手法 | 第17-18页 |
五、 神池道情唱腔音乐的调式 | 第18-24页 |
第二节 神池道情的乐队及伴奏特点 | 第24-28页 |
一、 道情乐队的建制 | 第24-26页 |
二、 乐队伴奏作用及织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神池道情剧本研究 | 第28-40页 |
第一节 神池道情剧目概况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神池道情剧目分类 | 第31-34页 |
一、 传统剧目 | 第31-32页 |
二、 移植剧目 | 第32-33页 |
三、 新编剧目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神池道情剧本特色 | 第34-40页 |
一、 思想内容 | 第34-37页 |
二、 人物塑造 | 第37-38页 |
三、 情节设置 | 第38-39页 |
四、 语言风格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神池道情班社与剧团 | 第40-54页 |
第一节 班社与艺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专业剧团 | 第41-46页 |
一、 剧团的建立发展及成就 | 第41-44页 |
二、 艺人传承谱系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神池道情的代表性艺术家 | 第46-54页 |
一、 全能型人才——武兆鹏 | 第46-50页 |
二、 优秀艺术家——黄凤兰 | 第50-54页 |
第五章 神池道情的现状与保护 | 第54-56页 |
第一节 神池道情的现状 | 第54页 |
第二节 神池道情的保护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